我是從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父母離婚時我還是個升小二不久的孩子,剛離婚的媽媽因為沒有地方住,所以帶著妹妹回到外婆家,那時我記得因為房間不夠,他們在客廳放了一張單人床作為媽媽睡覺的地方,沒有任何隔間或屏風,那裡完全沒有隱私性與安全性,而外婆家還住有小舅舅跟小阿姨以及時常喝醉酒回來鬧事的大舅舅。為了可以經常見到媽媽與妹妹,我從國小三、四年級就學會獨自坐公車到外婆家,每次到了外婆家我看著客廳中那張突兀的床,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是單純以為是因為房間不夠的關係,直到較大後才明白為什麼。
媽媽在我小五還是小六時就搬出外婆家在外租套房獨居,因為工作無法照料孩子的關係,所以將妹妹留在外婆家,假日固定回去探望;上了國中後的我慢慢懂得與媽媽話家常聊聊天了,然後隱隱明白原來我的外婆家可能有著重男輕女的情形,所謂出嫁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一開始他們是不願意讓媽媽回家住的,因為傳統觀念牢牢的印在他們的血液裡,離婚的女兒不能回家住,因為可能會給家裡帶來不好運勢,要不是當初我媽媽離婚後身上完全沒錢也沒朋友可以借住,娘家再無法提供幫助可能真要帶著二、三歲的小孩露宿街頭,舅舅他們是不會同意她回去的。

圖片來源:pexels
我外公在我還沒出世前就過世了,他在淡水留下一套房給了大舅,士林的一小塊自住地給小舅,然後家中的三個女兒完全沒有得到任何財產分配,但最可笑的是比起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卻是最孝順的;民國五、六十年代我大姨為了養家,早早就嫁了大他近二十歲的外省軍官,那時軍眷擁有的福利是比平頭百姓來的好些,大姨丈也十分疼愛體諒年紀小的台灣妻子,所以大姨經常會帶著柴米油鹽回娘家補貼探望,這樣的習慣就這樣維持了三、四十年直到大姨因病去世。小姨則一生未嫁,她前半輩子都在工作,然後提早退休在家中照顧著年邁生病不良於行的老母親,即使覺得累覺得辛苦,還要接受同住一屋的小舅言語暴力,但孝心讓她咬牙忍住了一切;而我的媽媽是家中最小的么女,早婚又離異的她即使為了生活養小孩忙碌於工作,但還是經常帶我們回家探望年老的外婆。
其實直到現在我有時還是無法諒解,而且是愈大愈無法釋懷,如果當初可以稍微公平些,我那已經七十歲的小姨現在不會那麼辛苦,我媽可能也可以過的比現在好,這種怒意不單單是針對外公家不公平的財產分配,更多的是對這樣傳統的劣習不滿;但世上沒有那麼多的如果與公平,重男輕女這個觀念直到現在2025年了許多家庭依然存在,台灣社會以往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整體是以父系社會為重,雖然到了現在性別平等意識濃厚、多元家庭結構也漸漸受到大眾關注重視,但部份傳統的觀念仍然深刻在某些人的血液裡,不只是家庭有,某些公司文化也是,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影響了許多雙職女性的發展性。

在閱讀黃大米所著的《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得到與放下》時,前半段看到關於她從小家庭裡的重男輕女狀況,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外婆家的情形,當然很多心路歷程我不是當事人,也許對於她們來說並沒有那麼多的忿忿不平,因為她們也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的那群人,我只是以旁觀者、晚輩的身份在碎碎唸。而在書看到中間時,我想到了我已逝世多年的爸爸,我從小就知道爸爸他是很想要有個兒子的,因為我媽媽跟奶奶都曾和我說過,在我出生前他一直對我抱持著是兒子的期待與盼望,而媽媽會與他離婚的導火線除了他是個不負責任的丈夫外,第二胎還是女兒的事實也讓爸爸更加失望以致經常流連在外,可能也因此,連帶的他對妹妹的感情一直以來也較淡漠。
我爸與許多家庭的父親一樣不會與女兒溝通,我們之間最多的話題就像大米老師說的一樣:「爸,明天要繳班費。」「爸,學校要買XXX,我要XXX元!」父女間的對話只有要錢時才會有交流。小時候我感受不到爸爸的愛,也沒有體會到來自父親的照料,除了金錢給予外,我算是自己把自己拉拔大的,所謂父愛如山的沈重感大約只會在我考試成績不好時,一分打一下手掌心痛苦地感受到。而書中大米老師提到她是如何與重男輕女的父親和解的呢?是她在照護病重的父親時有了長時間相處,相對無語到只能靠著訪問式的對話慢慢體會到父親年輕時的不易,在父親過世後與身邊的人互動中偶然感悟到父親的所謂重男輕女和偏心也只是想讓每個子女都能過的好,自己並不是完全沒有得到父親的重視,只是在當下沒有體會到父親隱晦的表達,就像他以女兒為榮的方式是常穿著大米老師在非凡電視台的外套出門,因為他可以驕傲的跟朋友炫耀我女兒很厲害,她是在電視台工作的,但在當時的她不懂,只是單純的以為老人家惜物、勤儉慣了,所以外套穿了那麼多年舊了也不丟。
「爸爸過世後,沒有出現在夢中,倒常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關於父親隱晦的愛我跟大米老師一樣,在我爸去世後也是從偶爾的思念回想中慢慢感受到。國小時愛看電視,常常會在客廳看到睡著,那時爸爸晚回後,會輕手輕腳的把我抱回房間蓋好被子;浪子般的爸爸工作較不穩定,他有時很有錢,也常口袋裡只能翻出幾十元,但無論如何我的生活費、學費他幾乎沒有拖過;學生時期我沒有補過習,除了小學時他會注意我的成績,上國中後他呈現放養狀態,但在我聯考考上公立學校後,他背著我不知道跟多少叔叔伯伯們炫耀自己的女兒有多聰明多自律;出社會後我們便分開居住,我爸在五十歲上下時身體開始走下坡,那時我才二十五、六歲,在外租屋且經濟能力不是很好,每個月與他說好的生活費偶爾會拿不出來,打電話跟他說時他也只是說:「沒關係,那這個月就算了,下個月妳再給我!」彼時只想到自己的生活不易,但在他離開後,我開始會想起當時沒工作的他生活該有多困難,但他也只是輕輕的跟我說聲沒關係。
人總是牢記那些被虧待的事實,反倒容易遺忘被善待的記憶。看見愛需要時間、空間,需要打開心扉用心去聽去看,有時還需要跟一個人好好相處才感受的到,若我們的情緒一直處在憤怒、抱怨、不理解時則無法感受被愛點滴,因為很多的愛都是在行動中表達,需要我們去細細挖掘體會。而長輩的偏心可能有很多原因,包含重男輕女的觀念傳承,傳統文化的洗腦,還有所謂緣份深淺因素;他們有時一些做法是因為上一代就這樣做、這樣說,所以他們跟著同樣的腳步去前進,他們不會認為自己是錯的,因為他們就是一路那樣的走過來。所以當面對這樣的長輩時就不需要試圖以自己的想法去改變他們,任何事情就是做自己該做的,回報自己應該回報的,不要因為渴求父母的肯定而拼命付出著。
“In life, you can blame a lot of people and you can wallow in self-pity, or you can pick yourself up and say, ‘Listen, I have to be responsible for myself.’ ”
「你可以責怪很多人也可以沉溺於自憐中,或者你可以從挫折中爬起並告訴自己“聽著,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霍華.舒茲-星巴克董事長
《人生》這一書不只是單純描述大米老師原生家庭裡的重男輕女與偏心,重要的是如何與這些不甘和解,還有關於照顧病重長輩時該做好什麼樣的準備,保持什麼樣的心態,後段篇也提到在職場上該堅持著什麼樣的界線對自己才是最好。在全書閱讀完畢後我有很多想法,但我感受最深的其實是活著最重要的是放過自己珍惜自己,讓自己活得有底氣才有勇氣面對世事不公,因為渴求來的或其他人主動給予的,都有可能在某個時間就突然轉移或失去,但只要我們能夠在情感以及經濟上獨立,就擁有寵愛自己的本事,並且也能大聲地向針對自己的刻薄說不;若是一昧地在人生追求公平或是去計較得失多少,這些執著、不甘只會不斷給予挫折然後逐漸拖垮自己,這不只是針對家庭關係,也包含在朋友、職場上,所有的付出主要是自己心甘情願,哪管別人又如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感受的與想要得到的都會不同,所以我們得去理解自己快樂與悲傷,去討好自己最重要,就像大米老師所說,生命很脆弱人生很短暫,要用來去愛、去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別花時間跟人計較與生氣。
Keyman介紹:暢銷作家 黃大米
本集YOUTUBE收聽連結 👇 👇 👇 👇 👇
【閱讀聊樂KEY】 Podcasts 頻道
解放你的知識焦慮,重拾閱讀自由
翻開書,本來就該是件輕鬆自在的事情,閱讀沒有低消,想讀多少就讀多少。 書本闔上後,還記得住的便是對你最重要的KEY!
節目主持人: 小翔 & Silvia
聯絡我們: chatkeyout@gmail.com
Podcast 收聽平台: Apple podcasts l Spotify l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