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任何產業的業務,薪資結構都可以拆成兩塊:
- 底薪(Base Salary)
- 獎金(Bonus / Commission)
這兩塊的比例、計算方式,
會根據公司規模、產業、制度有所不同。如果說底薪是撐住基本生活的底氣,
那獎金,就是驅動你全力以赴的靈魂。
身為業務,如果不在乎獎金,就太不爭氣了!
▋ 先從底薪談起:從藥廠到科技業
我剛從研究所畢業時,
懵懵懂懂進入一間國際藥廠當儲備幹部 (Management Trainee; MT),
美其名是 MT ,其實就是個小實習業務,
跟著前輩們到處 Joint Call ,也沒什麼真的受訓的感覺,
感覺就是公司為了做 MT Program 硬是弄出來的空缺。
做了一年後,因緣際會得到科技業面試的機會,
又和當時面試的主管談得很投緣,
就萌生了「轉行」的念頭。
當年從藥廠跳槽到科技業,月薪多了快 2 萬塊。
這對才剛出社會的我來說,是個不小的跳躍。
原因可能有兩個:
- 科技業起薪真的比藥廠高
- 我原本的底薪真的太少啦!😅
現在回頭看看當時,就算是多了2萬,底薪仍是低得可憐,
但對當時剛出社會的我來說,就是一個超級誘因,
讓我毫不猶豫轉換產業。
▋ 「出海」底薪倍數跳:從台灣到香港
為什麼前面會說 2 萬塊的調薪真的不多,
因為在好多年後,我從當時任職的金融科技業被 relocate 到香港時,
底薪是直接翻倍。
當然,你可以說因為香港的物價水準比較高,
但扣除房租和日常開銷,
實質薪資水準還是很有感的提升。
而且,當時的我就算是底薪翻倍的 relocate 到香港,
薪水還是比本地同級的水準低——
就能知道兩地的薪資水準有多大落差了。
既然薪資水平還是比當地人低,
為什麼當時的我還是願意做這麼大的轉換呢?
因為我知道,如果繼續留在台灣,
就算再做 10 年,薪水的天花板就在那邊而已,
台灣市場絕對不是跨國企業的發展重點,
而做得再辛苦,也永遠不會有被總部看到的機會。
在跨國企業想要向上爬,
拓展不同地區的市場經驗是必需的。
而當時的老闆願意拉我一把,
讓我嘗試新的市場,
當然說什麼都要抓住這個機會!
▋ 獎金:真正的戰場
再者,底薪多少對業務來說根本不是重點,
獎金才是業務最重要的靈魂。
真正厲害的業務,眼睛都在盯著獎金制度,因為:
- 做得好,一整年領的獎金可能比底薪還多!
- 做到爆,還可以有獎金加成的獎勵誘因
科技業常見的獎金制度有兩種:OTE vs Commission
▍1. OTE(On-Target Earnings)
OTE 是許多大外商會採用的制度,
因為大外商已建立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很多案子即使不靠業務的能力,
也能靠公司品牌還是能做出業績。
它是一個「談好的整包薪資」的概念,
例如:假設今天 OTE 是 200 萬,拆成 50% 底薪 + 50% 業績獎金
- 如果你達成 100%,就能領滿 200 萬;
但如果達成率不滿 100%,就是保障 100 萬底薪,
剩下的 100 萬照達成率來換算給你。 - 如果你做 over budget,可能獲得 accelerator(加乘獎金)
例如超過的部分,換算的公式權重比較高,
一不小心做超過太多,就有機會「領到爆」。
公司用這種方式,讓業務一直有動力去衝刺更多的業績。
這種計算方法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業績目標訂得是否合理。
如果公司擺明就給你一個做不到的數字,
就像是在馬的面前綁根紅蘿蔔,讓牠一直跑卻吃不到。
很多業務可是在拿到當年 KPI 數字時直接放棄躺平,
這樣就失去訂業績目標的意義了。
▍2. Commission(抽成制)
相對的,Commission 制就是是小公司或新創公司比較常用的制度。
因為公司的品牌比較不彰顯,
要賣出案子比那些大外商來得困難,
靠得更多是業務的銷售能力和人脈,
所以公司願意用抽成的方式做為業績獎金來鼓勵業務。
例如 (比例都只是舉例,各家標準也不一樣):
- 談成新客戶(New Deal):抽 10%
- 舊客戶續約(Renew):抽 5%
- 服務合約(Service):抽 3%
用比例來看可能沒什麼感覺,
但要知道,B2B的案子每個合約金額都是很可觀的。
舉例來說,賣出一個新系統假設是 25 萬美金,
而做的好的業務一年可以簽兩到三個新系統案子,
那可以算一下這個業務每年從新案子抽到的獎金有多少。
而且這當中還會會有其他續約、服務合約的獎金再往上疊加。
當然每個案子有不同的困難度,銷售流程也很長,
但這的確更有誘因讓業務更積極的跑案子,
不放棄每個可能成交的機會,
因為每個案子都是獎金啊!
這種制度非常適合擅長打仗的業務,
如果你手上客戶穩、每年續約不斷,
那恭喜你得到一塊會生黃金的好田!
▋ 為什麼老業務不肯走?新業務這麼苦?
在「抽成制」的制度下,
自然可以理解:為什麼公司有許多「老屁股」不肯離開。
因為做久了:
- 客戶熟、底盤穩,要說服客戶簽新案子或續約都比較容易
- 基本盤愈做愈大,離開的「機會成本」也愈高
甚至有許多老業務,公司想升任他當主管職也會拒絕,
因為主管的獎金制度不同,
可能要看著底下的業務領比自己還要多的獎金,
自己卻承擔更多帶人的責任和上級的壓力,
總薪資卻沒有比以前當業務時來得還要好。
而新業務呢?
因為來得比較晚,分到的田都是那種沒開墾過的蠻荒之地,
根本養不飽新業務的胃口。
變得流動性很大,蠻荒地愈墾愈蠻荒。
▋ 哪個成功的業務不是苦過來的?
其實那些領著高獎金、人人稱羨的老業務背後,
也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心酸時刻。
被客戶當場洗臉、在老闆前報告被挑剔到懷疑人生、
每年年初看著天花板思考「這 target 是人類能完成的嗎?」……
甚至也有許多是背著行李離鄉背井、
在陌生市場裡摸索開拓的耕耘者。
但我的經驗是,只要是堅持在一個領域一直做下去,
找到對的方法、弄熟市場和客戶,
總會有讓業績齒輪開始運轉、享受開花結果的那一天。
而我為什麼想寫這麼多業務相關的文章呢?
也許也是想陪著這些正在這條路上辛苦前行摸索的朋友,
透過一些經驗分享,讓大家少走一些辛苦的路、避開一些地雷。
希望大家都能年年做到爆,
業務人生還是挺好玩的!
但能早日過上自己喜歡的人生更重要啦!
📝 你喜歡 OTE 還是 Commission 呢?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喔!
📌 喜歡我的業務故事嗎?訂閱我的電子報,繼續聽更多業務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