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從惡性開始的療癒旅程》第12篇
那天,癌症個管師靜靜地坐下來,對我說
「我看過這麼多病人,生病的型態大概分幾種。第一種情緒很容易緊張的人——你不像這種;第二種是壓力很大的人,這你就有點像。雖然我不清楚你面對什麼壓力,但我感覺你很悶,內心有很多沒說出口的事。」
「身體會生病,往往是我們自己給了它壓力。」「你有沒有花時間照顧你自己?」
「你前半輩子是不是一直在照顧別人、為別人付出?」
「有沒有想過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聽她這麼說,我其實很驚訝——
原來,在別人眼中,我看起來就是一個把壓力都扛在自己身上的人。
我想起以前在做戒菸個管師時,大家都說我太認真、事事要求完美,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24歲的我,確實是這樣。
當她提醒我要「愛自己」時,
我才突然反思,難道在別人眼中,我其實是不會愛自己的人嗎?
回顧這幾年,尤其在健檢單位,工作雖然穩定,但人際互動變少了;
再加上罹癌,更像是身體對我發出的警訊——某些地方被我長期忽略了。
她繼續說:「我也是啊,以前一直走不出來,但後來我學會不能再忽略自己,要讓自己開心一點。」
這句話戳中了我。
為什麼我們總選擇不快樂?
是不是因為一直追逐的東西,本身就讓人不開心?
有時候那種追求卓越,根本像拿皮鞭不停抽打著自己——
哪個愛自己的人,會這樣對待自己呢?
壓抑與忍耐自己的情緒,會不會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這時,她溫柔補了一句
「你的原生家庭可能讓你很獨立,但有時我們可以耍賴一下,也可以偶爾把事情做得不那麼完美。只要把事情做完整,不需要每件事都100分。做到最好,別人未必知道,但我們自己心裡要過得去。」
我突然理解,其實沒有人要求我每件事都要極致。
反而如果一直拼命追求極限,終有一天會讓自己疲憊不堪。
猶太教有安息日是有道理的,可我們華人總是被教導要刻苦耐勞,連「好好休息」的資格都不被允許。
這樣一路打拼下來,難道就是年輕罹癌的下場嗎?
情緒是無法抹去的。
現在的我,反而學會讓情緒由內而外流動、釋放。
情緒得以外化,我就不再是那個只能默默承載壓力的容器。
走過這些年,才明白:「照顧自己」不是自私,而是我們給自己和家人最珍貴的溫柔。
學會釋放情緒,不再壓抑、不再當那個只能承載壓力的容器——這是一條慢慢練習的路。
其實,多數人不是不會寫,而是不敢開始,也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如果你也渴望用書寫來療癒自己,或是想試著認識、照顧那個真實的自己,歡迎預約我的1對1免費書寫引導。讓我們一起,把情緒寫下來,把愛自己活出來。
📬 有興趣歡迎私訊預約,讓書寫成為你照顧自己的第一步。
📚 本文為【乳癌與我】第12篇,想從頭閱讀系列文章 👉📕寫給過去的我|乳癌與我01
你可能也會想看
📘這本書讓我走上心理修復|勇氣練習01 📗【斷食日記01】這本書讓我開始療癒自己 📒當早療開始後|育兒日記01、📙當圓禿來臨|圓禿曲01、📓自我介紹|AI筆記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