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幾點到學校?」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是幼兒園老師與家長之間最常溝通、甚至最容易產生摩擦的議題之一。
我記得自己剛入行時,曾因為一位家長總是無法準時送孩子上學而鬧得僵持不下,最後甚至需要我們園長出面協調,才化解彼此的誤會與不滿。
那麼,為什麼幼兒園這麼在意孩子準時上學?
老師又為什麼總是強調「早點來比較好」? 其實背後都有很具體的教育與發展原因,以下是我們身為老師的看見與擔憂:
💡1. 適應期拉得更長
每天遲到的孩子,無法參與晨間打招呼、自由遊戲或教室常規的起始活動,
這些其實都是幫助孩子進入學習狀態的重要過程。 長期錯過,會讓孩子難以建立穩定的情緒與安全感,也就更難適應團體生活。
💡2. 難以建立班級歸屬感
一個班級的運作有其節奏與共同的生活步調。
當孩子總是晚到、錯過大家一起開始的儀式與活動, 會不知不覺感受到自己是「圈外人」, 無法和同儕同步,漸漸就缺乏對班級的認同感與參與意願。
💡3. 影響同儕互動機會
孩子們的交朋友時光,往往是在自由遊戲、團體活動中自然發展出來的。
若常常晚到,孩子不但難以融入團體遊戲,
也可能總是錯過與朋友建立關係的最佳時機, 進而影響社會性發展。
💡4. 錯過主要課程與活動,產生「學習挫折感」
老師安排的教學活動有其流程與連貫性。
當孩子缺席或錯過主體活動,會發現自己「不知道大家在做什麼」, 久而久之容易出現自我懷疑、挫折,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 產生所謂的**「習得無助感」**。
🎯我們的期待,不只是時間的準時
老師們在意的不只是鐘點,
而是孩子能否順利進入學習狀態、感受到安全感、和同儕有連結,並在團體生活中有參與和成就感。
我們理解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步調與困難,
但也希望家長能理解——
「早點來」的意義,對孩子來說,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