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底的隱藏的熔岩再也壓不住時,
那場情緒的爆發足以摧毀一切理智與耐性
疲憊卻無法鬆懈的每一天
SL回美國後,我開啟了所謂偽單親的生活。雖然和家人同住,家務有人分擔,但孩子的照顧,幾乎全數落在我身上。我的日子,就是公司與家裡的兩點一線。每天清晨五點到七點之間,孩子們陸續醒來,雖然我眼皮沉重、渾身疲倦,卻仍得強撐精神,準備早餐、幫忙換衣服、處理哥哥的「起床氣」與情緒風暴。
哥哥每天早上總有一場崩潰等著我:起床時沒自己開燈就大哭、弟弟摸了他的玩具就尖叫、有人「太早跟他打招呼」也不行…… 任何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觸發,都能讓他崩潰至少15分鐘。
每天都告訴自己要溫柔,卻總是失控
我每天都告訴自己:「今天不要生氣,我要當一個溫柔的媽媽。」
但幾乎每天都破功。
終於等到要出門了,換鞋、背包、找外套,總會再出現幾個狀況,像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把哥哥送進幼兒園、我一個人開車離開的那一刻,才是我真正能夠呼吸的時候。
如果那天早上,我成功沒有對孩子發火,心情就會好很多,覺得自己很努力也值得。
但如果又一次沒忍住,爆吼、嚴厲責罵……當車子一駛離校門,我的眼淚往往就會潰堤——不是為孩子,而是為那個無助又焦慮的自己。其實我不是在生孩子的氣,而是在責怪自己——為什麼這麼沒耐性?為什麼控制不了情緒?為什麼成了那個我曾經發誓絕不成為的、最討厭的父母模樣?
這樣的情況,日日上演,幾乎沒有中斷。反覆了三個多月之後,我開始意識到,我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了。我不想讓孩子也變得跟我一樣,情緒易怒、反應激烈。我更不想讓自己的生活,永遠籠罩在自責與罪惡感的陰影裡。
「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我開始嘗試改變。
一開始,我試著用情緒紀錄 App 每天記錄自己的心情,想藉此提醒自己不要再失控。希望只要更有覺察,就能幫助自己冷靜下來、做個更溫柔的媽媽。
但後來我發現,這招根本沒用。
衝突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演越烈。我的怒火從孩子身上一路蔓延到了父母。那些情緒的刺突然開始往回扎——我開始憤怒地質疑,為什麼我會變成現在這樣?為什麼我這麼容易焦躁?為什麼我只要情緒一來,就會暴衝、責罵、失控?
然後,我想起我的童年。
我開始把矛頭指向原生家庭。我覺得,就是因為從小活在高壓、急躁的氛圍裡,我才變成現在這樣——容易焦躁、缺乏彈性,情緒來了不是吞下去,就是爆出去。爸媽都是急性子,一不順就大聲喝斥。我從小學會察言觀色,提心吊膽,也學會了,把怒氣藏在心裡,或乾脆一次性引爆。
但我也試著理解他們的背景和辛苦。那是個不講情緒、不談心理健康的世代。他們不是不愛我們,只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妥善表達情感,也沒學會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我理解了他們的局限,但我也不得不承認——我確實受傷了。
更痛的是,我正在把那些傷,複製到我的孩子身上。這是我最深的自責。
住在家裡,理論上是一種幫助,實際上卻成了一種壓力。媽媽白天辛苦照顧弟弟,爸爸負責大半家務。我知道這是愛、是支持,可情緒上卻讓我越來越不敢鬆懈——我會告訴自己:「他們都這麼累了,我不可以再麻煩他們了。」
有好幾個夜晚,弟弟哭鬧不止,我已經無力再去安撫。就在我快要撐不下去的那一刻,爸媽拖著疲憊的身軀輕輕敲門,低聲問:「需要幫忙嗎?」
那一瞬間,一股莫名的怒火卻湧上心頭。我不是生他們的氣,但我真的很生氣——為什麼你們不好好休息?為什麼還要操心?你們那麼累了,為什麼還不願意放過自己?也放過我?
我不想要他們幫忙。但我也真的撐不住了。
這種矛盾讓我幾乎快要崩潰。我一邊責怪自己沒本事獨力扛下所有,一邊又責怪他們為什麼要讓我面對這麼多內外的壓力。每一次這樣的夜晚,我都覺得我快要碎了。不是因為孩子哭,而是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我還能撐多久,才能夠不垮掉。
白天、夜晚、假日,幾乎無止境地照顧孩子,身處在各種高分貝的哭鬧聲與情緒暴風中,我的情緒一次又一次被推向極限。
起初,只是生氣、痛哭;漸漸地,爆炸變得越來越激烈——摔門、開快車、搥牆; 甚至,心裡開始冒出更多傷害自己的念頭。終於,我決定尋求心理諮商,試著找到出口,給自己一條活路。
不是解方,而是一扇門
第一次踏進心理諮商室時,其實我的情緒已經平靜了一陣子。我以為自己可以冷靜、理性地敘述這段過程,彷彿只是整理一段過去的記憶。沒想到,話才剛開口,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在諮商師溫柔而安定的傾聽與引導下,我一點一點,把那些長久壓抑的矛盾、不安、委屈與疲憊,全都傾瀉而出。結束後,整個人有煥然一新的感覺。諮商師並沒有給我什麼明確的「解決方法」,但那次談話卻像是打開了一扇門,讓我開始真正面對自己長久以來堆積的情緒。那種被理解、被看見的感覺,是我許久未曾經歷的。
在那之後的兩個月內,我又安排了第二次與第三次的諮商。後面的幾次,我和諮商師一起,慢慢地拆解那些錯綜複雜的思緒。沒有劇烈的起伏,沒有戲劇性的突破,但我能感覺到,某些東西在心裡鬆動了。
我也在生活中做出一些小調整:
- 調整晚上的陪睡流程:原本每天晚上我都要先哄睡弟弟,再陪哥哥說故事、哄睡,時間總是緊湊且壓力山大。現在改由阿嬤哄睡弟弟,我能專心陪伴哥哥,也更早有自己的休息時間。
- 允許自己有情緒,也學習好好表達:當察覺情緒快爆炸時,我不再一味壓抑,而是會對孩子說:「媽媽現在有點生氣,需要去冷靜一下。」有時候甚至適度發點小脾氣,總比忍耐到最後爆發來得好。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過去我期待自己當個永遠堅強包容的媽媽,但我也會失控、犯錯。現在我學會了退而求其次:事後真誠道歉、解釋,努力修補和孩子的關係。這是我能給予他們,也給自己的最真誠的愛與承諾。
- 學會對自己好一點:我發現,花錢是最有效的情緒療法之一。不是報復性消費,是精神續命儀式。該買就買、該吃就吃。媽媽的幸福,不能總靠深呼吸撐著!
- 和先生的溝通逐漸改善:過去每次我抱怨情緒崩潰,他總是第一時間說:「那妳就辭職回美國吧。」但這從來不是我要的答案。我不需要一個「解決方案」,我需要的是有人真正走進我的世界,感受我的不容易,而不是急著替我找出口。 我渴望的,是一種情緒被接住的感覺。 這點,我們也正在慢慢靠近彼此。
我還在學習,但已經不再一樣
這半年,我崩潰過、哭過,也重新整理了很多感受。我不再強迫自己當個「完美媽媽」,而是練習當個會修補、會道歉、也會照顧自己的媽媽。2025 的下半場,我想繼續朝這個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