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科竹愛科普|💡血糖高也傷腦?研究證實:運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長者的腦功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血糖高也傷腦?研究證實:運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長者的腦功能🧠💪



#糖尿病 #認知障礙 #運動益處 #長者健康 #T2DM #MCI

你知道嗎?有第二型糖尿病 (T2DM,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的長輩,不只是血糖要控制好,連大腦也需要「保養」!😮

根據 2024 年一篇發表於《BMC Geriatrics》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指出:


📢只要運動得當,長輩的腦袋真的可能會「變聰明」!



🧠 糖尿病不只是血糖問題,大腦也會「連坐法」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 (IDF,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的統計,全球約有 5.4 億位 20~79 歲的糖尿病患,而這個數字還在持續上升中。到了 2030 年,預估經濟損失將超過 2.1 兆美元!其中,第二型糖尿病 (T2DM) 患者,常會出現血管、神經、甚至大腦受損的情形,最終導致認知功能下降。

📉研究顯示:

  • T2DM 患者罹患輕度認知障礙 (MCI,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 21%。
  • T2DM 是失智症的獨立危險因子之一。

換句話說,如果不積極處理,T2DM 可能會讓長者的大腦提早退化,記憶力、注意力,以及反應能力通通跟著「走下坡」。


💪運動救腦!最新統合分析說話了

這項由中國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的系統性回顧,共納入了 8 篇隨機對照試驗 (R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總共涵蓋 747 位 60 歲以上、有 T2DM 且認知功能正常或輕度退化的長者。

研究發現:

🧠運動介入能夠顯著改善長者的整體認知功能!

  • 綜合效應量為 SMD = 0.65(95% CI: 0.48~0.82, P<0.00001),代表效果穩定且具臨床意義。

👥不只有效,還很彈性!不同運動方式都能改善認知力

研究進一步分析不同的介入方式,結果讓人振奮:

🔹 測量工具不論哪種都有效

  • 使用 MoCA(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量表者,平均改善分數為 +2.22 分
  • 使用 MMS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量表者,也提高了 +1.81 分

📊兩種測量工具都顯示明確的認知改善。


🔹 運動時間拉長,有效穩定維持

  • 運動 3 個月 ➡ 效果最顯著:改善達 +3.14 分!🔥
  • 運動 6 個月或更久 ➡ 效果維持,但改善幅度趨於平穩。

👉這代表:短期見效、長期持穩,非常適合納入日常生活保健。


🔹 運動形式越多元,大腦越靈活

  • 單一運動(例如:太極、健走、彈力帶訓練):SMD = 0.81
  • 多元運動(在一次運動結合有氧、平衡、放鬆操等):SMD = 0.86

🥋研究中使用的運動包含:八段錦、太極、水中北歐健走、有氧舞蹈、彈力帶訓練等,頻率約每週 3 次以上,單次 40~60 分鐘,皆為中等強度。


🔬為什麼運動能讓腦袋更靈光?

目前的研究推論了幾種可能機制👇:

🧬 活化胰島素訊號通路

可減少腦部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穩定血糖,保護神經。

🌱 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BDNF)

刺激大腦神經新生與可塑性,尤其對「執行功能」提升效果顯著。

🧠 增加海馬迴體積

幫助記憶、學習、空間定位等核心認知能力,預防失智惡化。


🎯重點來了!怎麼安排運動才有效?

根據這篇研究的整理與 WHO(世界衛生組織)2020 年建議:

📝【T2DM 長者認知力保健運動處方】

  • 頻率:每週至少 3 次
  • 時間:每週總時數約 105~300 分鐘
  • 強度:中等強度(可小喘但仍能講話)
  • 形式:有氧(快走、舞蹈)、阻力訓練(彈力帶)、平衡訓練(太極、八段錦)

🎯只要能持續 3 個月以上,效果就會開始出現!


🧓長輩照護者怎麼幫助他們?

照護者與醫療人員可以這樣做:

✅ 結合家庭與社區資源,定期回訪與電話追蹤

✅ 使用穿戴裝置監測運動量、心率等生理參數

✅ 鼓勵長輩寫運動日誌,提升動機,與堅持力

✅ 根據個人喜好設計客製化運動菜單



⚠️研究小提醒

當然,這篇研究也提醒我們目前仍有些限制:

  • 納入的研究樣本數有限,品質參差不齊
  • 尚未細分不同運動強度對認知的影響
  • 是否進行盲化處理、訓練者資訊等部分資料不完整

所以未來仍需要更多高品質的研究來強化證據!


🏁結論:糖尿病長者運動起來,大腦才不會「卡住」

如果你家有糖尿病長輩,請記得👇:

📣 運動不只是控制血糖,更是守護大腦的關鍵!

📣 無論是太極、快走還是八段錦,都比不動來得好。

📣 從今天起,每週 3 次,陪阿公阿嬤一起動起來!🧓👟💃


(本文為運動科學科普以及科學知識宣導性質,並非醫療建議或者針對個人之運動專屬建議!若您有任何相關障礙或者病症問題,請洽詢醫療專業人員,以獲得最佳協助與建議!另外,實際個人化健身運動計畫,亦請依個人身體狀況並與醫療照護專業人員討論後指導調整。運科竹祝各位都能擁有優質健康生活!)


📚參考文獻:

Lu, H., Zhou, Y., Chen, C., & Gu, Z. (2024).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MC Geriatrics, 24(770). https://doi.org/10.1186/s12877-024-05352-z


如果想瞭解更多或者覺得今天的內容很實用的話,請幫我按讚分享!或是到Youtube以及Podcast:【我是運科竹】的頻道來進行訂閱喔!

=============

陳映竹! (Chen, Ying-Chu),Ph.D. candidate, M.S., M.A., CSCS*D, ACSM-CEP

=============

陳映竹同時擁有臺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文學碩士,以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理學碩士。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博士候選人。並且擁有美國運動醫學會臨床運動生理師以及私人教練認證!希冀透過平台持續推廣運動與健康科學相關知識,以及肌力與體能相關訓練理論及實務,並提供個人跨領域與教練自我成長歷程,讓有志從事教練產業以及斜槓工作者有所依循。

如果您覺得本次節目對您有幫助的話,就幫我按個讚喔!還有轉貼分享!


★★聯絡資訊 ★★

🟦 微小起心動念,將有莫大改變!小額捐款贊助運科博士候選人!

http://tinyurl.com/3jan2d46

🟦需統編者,請改點下面連結,可輸入統一編號!

https://vocus.cc/salon/stevelovesworkout/plans/content


🟨 自媒體經營:以「我是運科竹」為關鍵字搜尋!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oachsteveperformance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coachsteveperformanc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SteveLovesWorkout/

▌SubStack :https://coachsteveperformance.substack.com/

Podcast 頻道 : Sound on, Apple Podcast, 以及 Google Podcast,均為「我是運科竹」。


🟪 文章創作:

▌Vocus 方格子文章創作:https://vocus.cc/user/61d96b17fd89780001e2c067

▌Medium 文章創作:https://medium.com/@coachstevetw


🟦 個人網站:

▌Website: https://coachsteveperformance.wordpress.com/about/

▌CV website: https://lunacysaint.github.io


🟨 需要公益演講、商業合作,或者贊助運科博士候選人事宜,請電郵聯繫!

▌E-mail : isame4@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是運科竹!
45會員
320內容數
想知道運科竹如何安排自己的訓練嗎? 這個專題分享運科竹平常的訓練過程,以及相關訓練的心得還有影片,讓更多人了解如何更有效率的進行訓練!以及目前最新運動科學研究現況!
我是運科竹! 的其他內容
2025/07/14
當你憂鬱、心情低落,總是提不起勁,該怎麼辦?最新科學證據告訴你:「動起來就對了!」💪 🧠運動抗憂鬱,還能強化腦力?這篇研究揭示你所不知道的驚人事實! 運動能讓你心情好,還讓你更聰明?
Thumbnail
2025/07/14
當你憂鬱、心情低落,總是提不起勁,該怎麼辦?最新科學證據告訴你:「動起來就對了!」💪 🧠運動抗憂鬱,還能強化腦力?這篇研究揭示你所不知道的驚人事實! 運動能讓你心情好,還讓你更聰明?
Thumbnail
2025/07/11
近年來,越來越多運動專家與健康專業人員強調:「光靠有氧運動已經不夠了,青少年更應該積極參與阻力訓練(RT, Resistance Training)!」這可不是只是為了長肌肉或變壯,而是一種促進全面健康、預防疾病與提升學習力的全方位運動方式。今天這篇文章就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一次告訴你!
Thumbnail
2025/07/11
近年來,越來越多運動專家與健康專業人員強調:「光靠有氧運動已經不夠了,青少年更應該積極參與阻力訓練(RT, Resistance Training)!」這可不是只是為了長肌肉或變壯,而是一種促進全面健康、預防疾病與提升學習力的全方位運動方式。今天這篇文章就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一次告訴你!
Thumbnail
2025/07/07
✅ 研究揭密:一週三次、一次45分鐘、連續12週,讓大腦年輕起來!──傳統功法有效改善輕度認知障礙長者認知力的最佳處方大公開 !!🧠✨ 你有沒有聽過長輩說:「練太極、打八段錦,不只身體輕鬆,連記性都變好!」這句話,其實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經過科學實證的結果!📊
Thumbnail
2025/07/07
✅ 研究揭密:一週三次、一次45分鐘、連續12週,讓大腦年輕起來!──傳統功法有效改善輕度認知障礙長者認知力的最佳處方大公開 !!🧠✨ 你有沒有聽過長輩說:「練太極、打八段錦,不只身體輕鬆,連記性都變好!」這句話,其實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經過科學實證的結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對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根據統計,台灣每四名成人中就有一人處於糖尿病前期,但很多人對此毫無察覺。糖尿病前期的主要特徵是空腹血糖值超標,超過100 mg/dL即被視為糖尿病前期。為了遠離糖尿病,我們需要掌握關鍵數值,控制血糖,逆轉糖尿病的風險。
Thumbnail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對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根據統計,台灣每四名成人中就有一人處於糖尿病前期,但很多人對此毫無察覺。糖尿病前期的主要特徵是空腹血糖值超標,超過100 mg/dL即被視為糖尿病前期。為了遠離糖尿病,我們需要掌握關鍵數值,控制血糖,逆轉糖尿病的風險。
Thumbnail
體重管理與健康的關鍵:運動如何改善代謝症候群?🚶‍♀️🍎 隨著全球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這種流行病正在加重社會的疾病負擔,並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肝臟相關疾病的風險。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能量平衡不足,這通常是由於過度攝取能量和缺乏身體活動.....
Thumbnail
體重管理與健康的關鍵:運動如何改善代謝症候群?🚶‍♀️🍎 隨著全球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這種流行病正在加重社會的疾病負擔,並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肝臟相關疾病的風險。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能量平衡不足,這通常是由於過度攝取能量和缺乏身體活動.....
Thumbnail
糖尿病可能會影響根管治療、抽神經的效果? 你知道嗎?  當你走在大街上,跟你擦身而過的10位陌生人中,就有1位有糖尿病。 根據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22)文獻指出: 2021年的數據中,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患有糖尿病,現在世界上超過10.5%的 20-79 歲成年
Thumbnail
糖尿病可能會影響根管治療、抽神經的效果? 你知道嗎?  當你走在大街上,跟你擦身而過的10位陌生人中,就有1位有糖尿病。 根據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22)文獻指出: 2021年的數據中,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患有糖尿病,現在世界上超過10.5%的 20-79 歲成年
Thumbnail
記得追蹤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時時提醒你關於健康的點點滴滴,累積健康就靠郭師妙營養師!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Thumbnail
記得追蹤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時時提醒你關於健康的點點滴滴,累積健康就靠郭師妙營養師!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Thumbnail
《#我是運科竹:每週閱讀一段運動科學相關文獻,強化#英文閱讀 理解力以及 #運動科學 相關知識》 本週主題:常見糖尿病用藥! 如果想瞭解更多或者覺得今天的內容很實用的話,請幫我按讚分享!或是到Youtube以及Podcast:【我是運科竹】的頻道來進行訂閱喔! ===
Thumbnail
《#我是運科竹:每週閱讀一段運動科學相關文獻,強化#英文閱讀 理解力以及 #運動科學 相關知識》 本週主題:常見糖尿病用藥! 如果想瞭解更多或者覺得今天的內容很實用的話,請幫我按讚分享!或是到Youtube以及Podcast:【我是運科竹】的頻道來進行訂閱喔! ===
Thumbnail
「糖胖症」就是「肥胖」加上「糖尿病」! 李洮俊醫師指出,合併糖尿病及肥胖,也就是「糖胖症」的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更為不易,未來出現各種併發症,例如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器官病變,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的風險也比較高。
Thumbnail
「糖胖症」就是「肥胖」加上「糖尿病」! 李洮俊醫師指出,合併糖尿病及肥胖,也就是「糖胖症」的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更為不易,未來出現各種併發症,例如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器官病變,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的風險也比較高。
Thumbnail
糖尿病在國人裡面是非常大宗的其中之一疾病,而隨著飲食習慣及甜食等耐受性,影響的你的血糖,通常都是不舒服或員工健檢的時候看到抽血血糖值,才會知道你是糖尿病,這也是國人健康未注意之問題。
Thumbnail
糖尿病在國人裡面是非常大宗的其中之一疾病,而隨著飲食習慣及甜食等耐受性,影響的你的血糖,通常都是不舒服或員工健檢的時候看到抽血血糖值,才會知道你是糖尿病,這也是國人健康未注意之問題。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症逐漸成為健康的關鍵問題。你知道這些慢性病的成因和如何透過飲食來預防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症逐漸成為健康的關鍵問題。你知道這些慢性病的成因和如何透過飲食來預防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