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剛踏入自費市場的心理師問我,幾乎所有人都告訴他,要在第一次晤談就能「掌握全局」,擬定明確的治療計畫,並讓案主知道接下來諮商該如何進行,否則個案就很容易流失,我回答他並非如此,並說明了我認為初次會談時可以思考的一些重點,或許也有夥伴有類似的疑問,就在這篇文章中分享我的想法。請留意,這些都是我的個人觀點(其實主要也是Yalom的觀點),別人或許有不同看法。
直接地說,揚言能在一次會談內去全盤「了解」一個人,其實是種自我膨脹。試想每天有多少念頭、感覺在我們腦海中盤旋,當我們坐在桌前,試著用文字捕捉這些思緒時,頂多只能寫下...這很難量化,就姑且說是1/10吧,而當面對一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時,我們可能會感到焦慮、尷尬,以至於不由自主地啟動防衛機轉,又能將這些被捕捉到的思緒給說出來多少呢? 這些說出口的話,經過稀釋再稀釋,已經離我們的主觀經驗很遙遠了,若聽的人真的能用心理解的話,最好的情況是能捕捉到些許我們腦海在想的東西,此時我們會很感激,因為對方突破萬難,彷彿看到了我們的心裡了,那怕只看到模糊的一點點。但若心理師看似傾聽,但心裡其實急忙著想該怎麼介入、計畫與處理,那要真的理解案主的經驗就真的是緣木求魚了。
簡單來說,我認為不需要在初次會談就擬定全面治療計畫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很難做到,話說回來,到底為什麼要在第一次見面就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呢? 是因為個案的要求嗎? 還是心理師擔心若無法展現「掌握大局」的能力,個案就會認為自己無法勝任諮商的工作? 無論原因是什麼,這些焦慮都迫使著我們,必須佯裝成一個更有能力、具專業自信的心理師,這種假裝本身就於Rogers所談的「真誠一致」不相容了,我不認為對諮商關係來說是好的開始。
●初次會談時心理師可做的事情
但也不代表在初次會談治療者只能採取被動的姿態,有一些話題是我認為可以主動探討的,像是案主求助的動機脈絡、過去的諮商經驗以及隱含其中的期待等,這些比較偏向「此時此地」的問題。
諮商是心理師日常的一部分,以至於我們經常忘了,對很多人來說,決定要踏入會談室,尋求一位陌生人的幫助,是一件具有分量的事情,某個人可能猶豫了數個月,甚至考慮了數年才下定決心,所以「為什麼是現在」便是值得深究的問題,答案有很多可能,但無論為何,都會幫助我們理解是什麼促使眼前這個人在這個時候走到我們的面前。
將同理想像成是把一個球丟進桶子中,越接近”here & now”的經驗,就是越近的桶子。理論上來說,治療者最能理解的,應該是案主在與我們相處時的經驗,因為這是彼此正共同度過的時光,但任何有經驗的心理師都知道這遠比表面上看起來困難,數不清多少次,在我滔滔不覺地說話時,根本沒有發現案主其實正覺得無聊、被誤解,甚至是被激怒,直到之後案主鼓起勇氣告訴了我,我才後知後覺。
如果說親臨現場都經常搞烏龍了,那要精準地理解「there & then」的經驗,好比案主與他人的人際關係衝突、童年創傷等等,就真的好比要把球投入數十公尺外的籃框般困難了,尤其在心理師從未有過類似經驗的情況下。
無論是工作同盟的建立,抑或是案主對心理師的信任,都取決於案主覺得被理解的程度,正因如此,談論here & now的經驗是好的選擇,如前所述,那應該是比較簡單的一題才對。此外,在初次會談就進行這些歷程性的討論,其實也在幫助案主進入諮商的狀態 — 討論諮商關係/歷程是心理諮商與一般談話的最大差別(相信不僅限於人際歷程學派)。
● 討論過去的諮商經驗
如果案主過去有諮商經驗的話,盡早討論會是好的選擇,因為這也很可能是你們諮商關係的預告,例如,倘若在過去的諮商中,案主總覺得心理師太過沉默,導致自己得獨自面臨決定並開啟話題的壓力,那我們便知道這次最好不要重蹈覆轍;相反地,若過去諮商中有好的經驗,那
麼試著比照辦理也是好選擇。
簡言之,探討過去諮商經驗就像是”open book”,不僅指引心理師方向,也幫助案主整理並說出自己在諮商中的願望與期待。
除了這些好/壞的經驗外,我會試著留意案主是如何敘說這些經驗的,這提供了大量的線索。例如,案主是否用全好全壞、非黑即白的角度來形容上一位心理師? 他對之前的心理師懷有多少人與人之前的情感? 會想念嗎? 還是連對方的名字都不曾記得過? 對我而言,這些資訊透露的除了過去的諮商經驗之外,還隱含著案主與他人相處的人際模式。
● 決定來諮商,因為懷抱著希望
另一個問題是,心理師在初次會談需要特別幫案主「灌注希望」嗎? 我認為希望不是由心理師來給予,實際上,當一個人決定來諮商時,他必然抱著某種希望,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試著
幫助案主闡明在他心中希望的火光 — 他期望來諮商後會發生什麼好事。
如前述,對許多人來說諮商是個重大的決定,要付出時間的代價並承擔與人靠近的焦慮與危險,若是長期的自費諮商,更要付出一筆不小的固定費用,若非對未來抱友好的期待,也就是諮商會帶來幫助,那麼人便缺乏前來的理由。直白地說,無論人踏入的是診所、餐廳還是按摩店,都期待會帶來好的經驗與改變。
當問到案主會談次數時,許多人會抱持觀望的態度,表示要先體驗「看看」,就是在累積經驗,好對諮商會有好的結果下判斷,有些心理師會特別對此感到壓力,刻意地表現自己懂得很多,以至於反客為主,過於主導會談,讓案主失去為自己發聲的主導權,這是常見且容易犯的失誤。
讓來談的人說出心裡話,不僅可以讓我們更有機會了解對方,更重要的是,諮商的目標就在於empower案主,而人的自信便源自於能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覺,而當人發現,原來自己所說的話,有人願意接納、重視、細細地傾聽,就能比較能接納說出這些話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