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
- 明明只是誠實表達想法,結果主管臉色大變
- 好心提醒同事有錯誤,對方卻覺得你在找麻煩
- 回答別人的問題沒包裝,事後才發現「氣氛變冷了」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誠實」,但進入職場後卻發現:說真話,不一定會被感謝,反而可能讓人對你敬而遠之。
於是你開始懷疑:「是不是不能說真話?那我要學會說謊嗎?」
其實問題不在「誠實」,而在於你沒有根據情境做適當的包裝與緩衝。
誠實本身沒有錯,但如果你用錯方式、說在不對的時機或口氣裡,真話就會變成「刺耳的批評」、「不合時宜的直接」、「讓人難堪的揭露」。
這不只是說話技巧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能力在保有真實自我與尊重他人之間,找到那條「婉轉但不違心」的平衡線。
這篇文章,我會帶你走進 5 種職場常見的說話情境:
- 對主管說實話
- 面對私事探問
- 指出跨部門錯誤
- 評價下屬表現
- 回答公開場合的棘手問題
並教你具體的替代說法、心理設計與情境轉換技巧,讓你既能保有真實,又能讓對話順利流動、不踩雷。
會說話,不是說你想說的話,而是能用別人「聽得進去」的方式,說出你真心想說的事。
第一章|場景一:對主管「實話實說」,卻被貼上「沒大局觀」標籤
很多職場人會以為:「主管要我給建議,那我就誠實說我怎麼看啊,有什麼好怕的?」
但說完之後,你可能發現主管神情微妙,後續對你疏遠、冷淡,甚至開始懷疑你的立場或態度。 你心裡很困惑:「我講的是實話,有錯嗎?」
沒錯,你說的可能真的有道理,但說「真話」跟「有效溝通」其實是兩件事。
【誠實不是問題,說話的「立場感」才是關鍵】
在職場上,主管在意的不只是你說什麼,更在意你「站在哪裡說」。
當你用「我就是實話實說」的口吻,去評論整體策略或質疑上層決策時,很容易讓主管產生這樣的感覺:
- 「你這是在挑戰我嗎?」
- 「你只看到問題,沒看到整體考量」
- 「你站在個人立場講話,沒替整體部門著想」
這就是所謂的:「你說的是對的,但你的立場錯了。」
【實話不能不說,但要換個方式說】
主管其實也需要真實資訊與觀點,但他要的是「可用的建議」而不是「強烈的否定」。
你不能只說問題,還要提供替代方案或解決建議;
你不能只是表達不同意,而要展現你的思考是站在團隊好處之上,而非個人抱怨。
✅ 話術轉換建議
🔻 低效說法:
「我覺得這個方案根本沒用,我之前做過,根本推不動。」
✅ 建設性說法:
「這個方案的方向我覺得有潛力,不過我之前實際推動時有遇過一些落地上的困難,我這邊有幾個處理過的經驗可以提供,看看能不能一起微調一下?」
🔻 低效說法:
「這個決策太急了,完全沒考慮到使用端。」
✅ 建設性說法:
「時程的確緊,但如果能同步考慮一下使用端的接收流程,整體效果會更好。我可以整理我們目前掌握的使用者回饋,供您參考。」
【「情緒中立」+「合作語氣」=主管最愛聽的誠實】
請記得這個黃金原則:
職場不是「說出心裡話」的地方,而是「設計出被理解的訊息」的場域。
你講話的語氣、順序與情緒氛圍,會決定主管對你這段話的解讀。
語氣不能太「我就是懂」或「我才是對的」,而要呈現出一種:「我看到了一些可能性,也願意幫忙一起優化」的態度。
這樣,你的真話才會變成價值,而不是反感。
第二章|場景二:被同事問私事,不想說又怕被覺得有距離
你是否曾經被同事這樣問過:
- 「你週末去哪玩啊?跟誰去的呀?」
- 「你最近不是在跟那個誰約會?怎麼樣啦?」
- 「你薪水加了沒?今年調幅多少?」
這些問題說穿了其實是私領域內容,但因為是在辦公室、對象是同事,若你不回、閃躲、或語氣太硬,對方很容易解讀成:「你是不是不把我當一回事?」
然而你內心也很清楚:
我不是想擺架子,我只是想保有界線。
那要怎麼在不違心、不撒謊的情況下,優雅地婉轉說話,既能守住隱私,又不讓對方下不了台?
【核心原則:不解釋太多,但給「柔軟的轉彎」】
面對這類探問,你不需要過度防衛,也不需要暴露自己。
重點在於:你要給出一個有禮貌的「模糊訊號」,讓對方知道你選擇不說,而不是你在躲避他這個人。
✅ 話術轉換建議
🔻 低效說法(容易造成距離感):
「我不習慣談這種私事,跟工作無關吧?」
(這種語氣容易讓人覺得你在劃界線、不願親近)
✅ 高情商說法(模糊+轉彎):
「哈哈這個問題好尖銳哦,我先保密一下~總之我週末有充電,今天可以有精神開會了!」
(給出一個輕鬆的語氣+轉回當下情境)
✅ 高情商說法 2(轉移焦點):
「週末還行啦~比不上你上次去露營那趟有趣,你下次還要再去嗎?」
(利用「反提問+讚美」的結構,把話題自然轉出去)
✅ 高情商說法 3(以笑聲+善意模糊化):
「哎呀這題好像太進階了,我還沒準備好回答耶~下次開小酒局我再爆料好了(笑)」
(讓對方知道你「願意分享但現在不方便」,就不會硬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