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你讀《關於工作的9大謊言》心得

你有思考過關工作的意義嗎?職場中,我們已經習慣的各種規則與定義,都是正確的嗎?
為什麼工作目標都是由上而下、老闆主管交待的?
企業文化很重要嗎?有幾家公司是認真的?
每年大張旗鼓搞一次的年度計劃有用嗎?
績效考核到底考核了什麼?
我們每天都在工作,連休假都脫離不了通訊app的干擾。
工作的環境,也就是職場,彷彿囚籠般禁錮了我們的行為與思想。
《佛畏系統》作者說明何謂系統思維:「是完備性的思維──各種情況我都考慮到了,我允許事情在一定範圍內變化,你怎麼變都脫離不了我這個框架,所以我有掌控感。」
我們就以系統思維重新思考工作與職場,跟著作者來一場戳跛謊言、揭密真象之旅。

▋公司告訴你的9個工作定義,其實都不是真的
作者是暢銷書《發現我的天才》的合著者,長期研究職場與工作,透過大規模跨國調查,訪談一線員工及經理人,揭開隱藏在企業職場的真相。
我們早已習慣的9種工作定義,其實都是企業灌輸給你的:
1、我們會在意為那家公司工作
2、年度計劃值得花時間擬定,未來一年的工作要靠它
3、我們要奮力達成老闆、主管給的目標
4、我們必須具備職務所需的工作職能,有缺點就要改善
5、績效考核攸關獎金,甚至被解雇,要虛心接受評語,想辦法改進
6、主管都能公正做績效考核,360度考評制度很全面
7、我們都具有潛力,需要開發出來,希望不會被列為低潛力者
8、我們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才能顧好工作與家庭
9、我們相信存在卓越領導力,具備這些特質的人才適合帶領公司
以上都是謊言!
作者經過長期研究所以不信,筆者有二十幾年主管經驗也不信,你呢?

▋謊言1:我們會在意為那家公司工作嗎?
我們在找工作時,多半會上公司的網站查看,至少104人加銀行也會有資料,除了員工福利之外,企業文化亦是查看的重點。
為什麼要看企業文化?就是想知道未來我們投入精力與時間的地方,是否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是否有發揮的空間、是否有成長的機會等。
等到進入公司之後,發現主管好像不是那麼回事,公司的企業文化也跟官網上寫的不同。
蓋洛普曾做過大規模調查,75%離職原因不是因為公司,而是主管。因為決定你工作上一切的是主管,但主管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公司。
主管必須依據公司規範,或建立、或執行各種工作規則,但這些公司規範,未必符合企業文化。
筆者遇過開會時,所有人都要唸一遍「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願景」、「使命/任務」,很激勵人心,但只有一時激情,開完會就束之高閣,書面文化歸書面文化,公司規範歸公司規範。
雖然仍有頂尖企業會落實企業文化,但就像作者所說的:「這些關於公司的描述,只有很小一部分出現在職務說明裡。公司內部設有托兒所;員工有20%的工作時間,可以投入自己感興趣的計畫…..這些全都是很好的方案,但沒有一項是你能掌控的,它們是別人——高階主管委員會或董事會——決定的。」
這些都很好,可能讓你引以為傲,但這些跟你的日常工作、任務截止日期、職場的行為與互動等,沒什麼關連性。
ADP研究機構曾對十九個國家,進行有關工作者敬業度的調查,結果顯示,人們或許在意自己在哪家公司工作,入職後關心的卻是屬於哪支團隊。會留下來或離開,都是因為團隊。誰掌管或帶領團隊?一般而言,就是主管。
而決定離職的員工,有75%是因為主管。
那麼,你還會在意是在那家公司工作嗎?

▋謊言2:年度計劃是主管的惡夢,員工也無感的東西
每年到了9月,主管們會開始擬定明年的年度計劃,他們會依據今年度計劃的實施狀況,以及明年度市場預測,規劃明年度的最佳工作計劃,也許有3天2夜的閉門會議討論,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爭取預算,最終回到部門告訴大家結果。
你再根據所謂部門年度工作計劃,擬定一份自己的,主管也許會跟你討論,或者直接要求你修改。
明年度的工作就這樣決定好了?
實際狀況是,第一季你就發現市場變化超越計劃的預測,不得不修改年度計劃,接著到了第二季,修改的計劃仍然不足以應付變化,繼續修改……
還不到第二季結束,大概已經放棄「去年」擬定的年度計劃,只能也必需按市場狀況,隨時滾動調整工作,以因應快速變化的市場。
年度計劃也不是一無用處,因為公司會當作追蹤與衡量的工具,方便管理。就算知道計劃會被修改,甚至是浪費時間,但年度計劃是一種職場規則,沒有人會質疑。
有更好的方式嗎?作者舉了2個軍事作戰的例子,二戰英國對抗德軍空襲的「道丁系統」,以及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特種部隊司令採用的作戰情報會議。
道丁系統靠著精密設計的情報系統,在沒有電腦的時代,以人工作業方式,成功防守90%以上的德軍空襲。而美軍採用的作戰情報會議,改革過去限制人員參加,反而開放前線作戰的人員,任何想知道或分享情報的人,包括士兵都可與會。每日2小時的會議,有兩千人參加,成果就是襲擊行動,由每個月8次,增加到每月300次。
這兩個成功例子,關鍵就在情報分享,而不是所謂最佳計劃。
作者認為頂尖團隊領導人該做的,是每週一對一討論工作:「一年不是一場事先詳盡規劃的馬拉松,而是52場短跑,每場短跑應根據真實世界的變化狀況來因應。」
一對一討論時,主管提出兩個問題:
• 你本週的優先要務是什麼?
• 我能夠如何幫你?
而每個團隊領導人的合適管理幅度,是組織領域長期存在的爭論議題,也許是1-9人,也許是幾十人。人數不是重點,領導人每週能夠進行工作討論的對象人數,才是重點。

▋謊言3:我們要奮力達成老闆、主管給的目標
目標向來都是瀑布式的由上而下,老闆決定目標,然後層層分解往下傳遞。
管理層則依據目標,進行激勵員工、追蹤進度、與評量績效。
最早由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於1954年所提出的「MBO目標管理」,直到最新的「OKR關鍵績效指標」。
目標管理其實已經違背當初彼得·杜拉克提出時的精神。首先,他強調目標管理的對象是經理人,為避免各單位自行其事,經理人必須帶領團隊,朝同一個方向前進;其次,目標管理是與「自我控制」放在一起討論的,藉由自我控制,可以達成更高的績效目標,及更廣的願景,經理人的首要任務,就是使人們的努力發揮作用;另外,目標的重點在於團隊合作及團隊成果,根植於管理工作的概念、團隊需求分析、及團隊面對的阻礙。
以銷售目標為例,可以有效預測營收數字,高階管理層能安心的向董事會報告,但銷售目標也導致優秀的業務員隱瞞實際業績,以便明年可以輕鬆度日,結果就是銷售目標不會激勵額外績效,變成營收天花板。
至於追蹤進度,有些公司會要求以百分比表示執行進度,問題是完成60%代表什麼意義?99%呢?只代表了工作尚未完成。
所有的目標,你不是已經達成,就是沒有達成。
目標作為績效評量工具,就更奇怪了。有所謂的行銷目標、營運目標、人資目標、創新目標等,這些也是彼得·杜拉克所提出,但他的原意是針對公司整體設定的,不是針對經理人,更不是針對個人。因為這些目標分類,其實是指公司在各項功能領域的策略。
而績效評量的第一步驟,是由員工做自我評估,實際上是員工在做自我推銷與政治定位,評估揭露那些事項對自己有利、是否需要加以修飾。
作者認為企業應該由上而下層層下達的不是目標,而是企業任務或使命、前景以及價值觀,不一定要寫下來,而是以落實在職場、建立慣例、甚至說故事的方式,有效傳達到每個階層。

▋謊言4:我們必須具備職務所需的工作職能,有缺點就要改善
職能理論大概是最大的謊言了。
職能理論背後的假設,在於認定所有工作職務,都具有產生高績效必備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因此,如果你在某項評分很低,就是你該改善的缺失。
作者觀察有「黃金左腳」之稱的足球名將梅西,小時候因缺乏生長激素,身體瘦弱,雖然注射生長激素改善,但成效不彰。梅西身體上的缺陷,卻阻擋不了他在足球上的優異表現,他以黃金左腳極優異的表現,成為史上最佳足球員。
如果按照職能理論,那麼首先他的身體不夠健壯便是缺失之一,左腳雖然很厲害,但右腳顯然是他的缺點,應該要強化右腳的職能訓練。
幸好,足球教練及梅西自己都沒有理會職能,反而強化左腳、充分運用左腳的優勢,創造驚人的成效。
不單是體育界,音樂界亦是如此,惟有善用長處,才能達到最佳成效,而不是加強訓練改善缺點。
企業界卻視而不見,反而高舉職能理論、360度評量、人才盤點、反饋工具等,都是建立在忽略長處、改善缺點的基礎上。
彼得·杜拉克早就提出警告:「組織在用人的時候,如果一心只想避開缺點,結果頂多表現平平。拚命要尋找毫無弱點、只有長處的「十項全能」(或所謂的「全人」、「通才」或「成熟人格」),最後找到的即使不是全然無能,往往也是庸才…..如果管理者只在意一個人的短處或他辦不到的事情,而不是他有哪些能力或長處,換句話說,只試圖避開他的弱點,而不是設法發揮他的長處,那麼這樣的管理者本身就是個弱者。他可能把別人的長處視為對自己的威脅。」
真是語重心長的一段話,都用「弱者」來形容管理者了。
所以我們要反過來做,善用我們及他人的長處,忽略個人的缺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