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工作嗎? 戳破關於工作與職場的謊言(上篇】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 帶你讀《關於工作的9大謊言》心得

raw-image

你有思考過關工作的意義嗎?職場中,我們已經習慣的各種規則與定義,都是正確的嗎?

為什麼工作目標都是由上而下、老闆主管交待的?

企業文化很重要嗎?有幾家公司是認真的?

每年大張旗鼓搞一次的年度計劃有用嗎?

績效考核到底考核了什麼?

我們每天都在工作,連休假都脫離不了通訊app的干擾。

工作的環境,也就是職場,彷彿囚籠般禁錮了我們的行為與思想。

《佛畏系統》作者說明何謂系統思維:「是完備性的思維──各種情況我都考慮到了,我允許事情在一定範圍內變化,你怎麼變都脫離不了我這個框架,所以我有掌控感。」

我們就以系統思維重新思考工作與職場,跟著作者來一場戳跛謊言、揭密真象之旅。

raw-image

▋公司告訴你的9個工作定義,其實都不是真的

作者是暢銷書《發現我的天才》的合著者,長期研究職場與工作,透過大規模跨國調查,訪談一線員工及經理人,揭開隱藏在企業職場的真相。

我們早已習慣的9種工作定義,其實都是企業灌輸給你的:

1、我們會在意為那家公司工作

2、年度計劃值得花時間擬定,未來一年的工作要靠它

3、我們要奮力達成老闆、主管給的目標

4、我們必須具備職務所需的工作職能,有缺點就要改善

5、績效考核攸關獎金,甚至被解雇,要虛心接受評語,想辦法改進

6、主管都能公正做績效考核,360度考評制度很全面

7、我們都具有潛力,需要開發出來,希望不會被列為低潛力者

8、我們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才能顧好工作與家庭

9、我們相信存在卓越領導力,具備這些特質的人才適合帶領公司

以上都是謊言!

作者經過長期研究所以不信,筆者有二十幾年主管經驗也不信,你呢?

raw-image

▋謊言1:我們會在意為那家公司工作嗎?

我們在找工作時,多半會上公司的網站查看,至少104人加銀行也會有資料,除了員工福利之外,企業文化亦是查看的重點。

為什麼要看企業文化?就是想知道未來我們投入精力與時間的地方,是否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是否有發揮的空間、是否有成長的機會等。

等到進入公司之後,發現主管好像不是那麼回事,公司的企業文化也跟官網上寫的不同。

蓋洛普曾做過大規模調查,75%離職原因不是因為公司,而是主管。因為決定你工作上一切的是主管,但主管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公司。

主管必須依據公司規範,或建立、或執行各種工作規則,但這些公司規範,未必符合企業文化。

筆者遇過開會時,所有人都要唸一遍「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願景」、「使命/任務」,很激勵人心,但只有一時激情,開完會就束之高閣,書面文化歸書面文化,公司規範歸公司規範。

雖然仍有頂尖企業會落實企業文化,但就像作者所說的:「這些關於公司的描述,只有很小一部分出現在職務說明裡。公司內部設有托兒所;員工有20%的工作時間,可以投入自己感興趣的計畫…..這些全都是很好的方案,但沒有一項是你能掌控的,它們是別人——高階主管委員會或董事會——決定的。」

這些都很好,可能讓你引以為傲,但這些跟你的日常工作、任務截止日期、職場的行為與互動等,沒什麼關連性。

ADP研究機構曾對十九個國家,進行有關工作者敬業度的調查,結果顯示,人們或許在意自己在哪家公司工作,入職後關心的卻是屬於哪支團隊。會留下來或離開,都是因為團隊。誰掌管或帶領團隊?一般而言,就是主管。

而決定離職的員工,有75%是因為主管。

那麼,你還會在意是在那家公司工作嗎?

raw-image

▋謊言2:年度計劃是主管的惡夢,員工也無感的東西

每年到了9月,主管們會開始擬定明年的年度計劃,他們會依據今年度計劃的實施狀況,以及明年度市場預測,規劃明年度的最佳工作計劃,也許有3天2夜的閉門會議討論,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爭取預算,最終回到部門告訴大家結果。

你再根據所謂部門年度工作計劃,擬定一份自己的,主管也許會跟你討論,或者直接要求你修改。

明年度的工作就這樣決定好了?

實際狀況是,第一季你就發現市場變化超越計劃的預測,不得不修改年度計劃,接著到了第二季,修改的計劃仍然不足以應付變化,繼續修改……

還不到第二季結束,大概已經放棄­「去年」擬定的年度計劃,只能也必需按市場狀況,隨時滾動調整工作,以因應快速變化的市場。

年度計劃也不是一無用處,因為公司會當作追蹤與衡量的工具,方便管理。就算知道計劃會被修改,甚至是浪費時間,但年度計劃是一種職場規則,沒有人會質疑。

有更好的方式嗎?作者舉了2個軍事作戰的例子,二戰英國對抗德軍空襲的「道丁系統」,以及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特種部隊司令採用的作戰情報會議。

道丁系統靠著精密設計的情報系統,在沒有電腦的時代,以人工作業方式,成功防守90%以上的德軍空襲。而美軍採用的作戰情報會議,改革過去限制人員參加,反而開放前線作戰的人員,任何想知道或分享情報的人,包括士兵都可與會。每日2小時的會議,有兩千人參加,成果就是襲擊行動,由每個月8次,增加到每月300次。

這兩個成功例子,關鍵就在情報分享,而不是所謂最佳計劃。

作者認為頂尖團隊領導人該做的,是每週一對一討論工作:「一年不是一場事先詳盡規劃的馬拉松,而是52場短跑,每場短跑應根據真實世界的變化狀況來因應。」

一對一討論時,主管提出兩個問題:

• 你本週的優先要務是什麼?

• 我能夠如何幫你?

而每個團隊領導人的合適管理幅度,是組織領域長期存在的爭論議題,也許是1-9人,也許是幾十人。人數不是重點,領導人每週能夠進行工作討論的對象人數,才是重點。

raw-image

▋謊言3:我們要奮力達成老闆、主管給的目標

目標向來都是瀑布式的由上而下,老闆決定目標,然後層層分解往下傳遞。

管理層則依據目標,進行激勵員工、追蹤進度、與評量績效。

最早由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於1954年所提出的「MBO目標管理」,直到最新的「OKR關鍵績效指標」。

目標管理其實已經違背當初彼得·杜拉克提出時的精神。首先,他強調目標管理的對象是經理人,為避免各單位自行其事,經理人必須帶領團隊,朝同一個方向前進;其次,目標管理是與「自我控制」放在一起討論的,藉由自我控制,可以達成更高的績效目標,及更廣的願景,經理人的首要任務,就是使人們的努力發揮作用;另外,目標的重點在於團隊合作及團隊成果,根植於管理工作的概念、團隊需求分析、及團隊面對的阻礙。

以銷售目標為例,可以有效預測營收數字,高階管理層能安心的向董事會報告,但銷售目標也導致優秀的業務員隱瞞實際業績,以便明年可以輕鬆度日,結果就是銷售目標不會激勵額外績效,變成營收天花板。

至於追蹤進度,有些公司會要求以百分比表示執行進度,問題是完成60%代表什麼意義?99%呢?只代表了工作尚未完成。

所有的目標,你不是已經達成,就是沒有達成。

目標作為績效評量工具,就更奇怪了。有所謂的行銷目標、營運目標、人資目標、創新目標等,這些也是彼得·杜拉克所提出,但他的原意是針對公司整體設定的,不是針對經理人,更不是針對個人。因為這些目標分類,其實是指公司在各項功能領域的策略。

而績效評量的第一步驟,是由員工做自我評估,實際上是員工在做自我推銷與政治定位,評估揭露那些事項對自己有利、是否需要加以修飾。

作者認為企業應該由上而下層層下達的不是目標,而是企業任務或使命、前景以及價值觀,不一定要寫下來,而是以落實在職場、建立慣例、甚至說故事的方式,有效傳達到每個階層。

raw-image

▋謊言4:我們必須具備職務所需的工作職能,有缺點就要改善

職能理論大概是最大的謊言了。

職能理論背後的假設,在於認定所有工作職務,都具有產生高績效必備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因此,如果你在某項評分很低,就是你該改善的缺失。

作者觀察有「黃金左腳」之稱的足球名將梅西,小時候因缺乏生長激素,身體瘦弱,雖然注射生長激素改善,但成效不彰。梅西身體上的缺陷,卻阻擋不了他在足球上的優異表現,他以黃金左腳極優異的表現,成為史上最佳足球員。

如果按照職能理論,那麼首先他的身體不夠健壯便是缺失之一,左腳雖然很厲害,但右腳顯然是他的缺點,應該要強化右腳的職能訓練。

幸好,足球教練及梅西自己都沒有理會職能,反而強化左腳、充分運用左腳的優勢,創造驚人的成效。

不單是體育界,音樂界亦是如此,惟有善用長處,才能達到最佳成效,而不是加強訓練改善缺點。

企業界卻視而不見,反而高舉職能理論、360度評量、人才盤點、反饋工具等,都是建立在忽略長處、改善缺點的基礎上。

彼得·杜拉克早就提出警告:「組織在用人的時候,如果一心只想避開缺點,結果頂多表現平平。拚命要尋找毫無弱點、只有長處的「十項全能」(或所謂的「全人」、「通才」或「成熟人格」),最後找到的即使不是全然無能,往往也是庸才…..如果管理者只在意一個人的短處或他辦不到的事情,而不是他有哪些能力或長處,換句話說,只試圖避開他的弱點,而不是設法發揮他的長處,那麼這樣的管理者本身就是個弱者。他可能把別人的長處視為對自己的威脅。」

真是語重心長的一段話,都用「弱者」來形容管理者了。

所以我們要反過來做,善用我們及他人的長處,忽略個人的缺點。

── 總結:還有下篇的5個謊言,等著被戳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場不輕鬆 E哥帶你衝
2會員
14內容數
【閱讀思考改變人生】你給我10分鐘,我帶你讀世界 【職場混日子的倖存者】職場不輕鬆,E哥帶你衝 【保證踩雷行銷術】不教你行銷成功學,只告訴你什麼行銷會失敗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前幾天在跟幾位退休大哥聊天,談起我在職場夙夜匪懈戮力工作的情形,他們一邊聽一邊哈哈大笑。
Thumbnail
前幾天在跟幾位退休大哥聊天,談起我在職場夙夜匪懈戮力工作的情形,他們一邊聽一邊哈哈大笑。
Thumbnail
我們在職場奮鬥的主要目標,在於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學會認清隱藏在表相之下的事實,你才能不斷累積屬於自己的利益。
Thumbnail
我們在職場奮鬥的主要目標,在於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學會認清隱藏在表相之下的事實,你才能不斷累積屬於自己的利益。
Thumbnail
希望上回的分享,各位都能從中有些啟發。 職涯中第二回停留101大樓的時間,一年半左右,擔任高階主管職位。 號稱組織扁平的架構(確實也是如此),公司裡講話最大聲的就是業務,行銷、後勤都得聽命行事。業績做得出來,身為行銷企劃支援的人,做這做那、辛苦一點我無話可說,業績不好全怪別人,千錯萬錯都是⋯⋯
Thumbnail
希望上回的分享,各位都能從中有些啟發。 職涯中第二回停留101大樓的時間,一年半左右,擔任高階主管職位。 號稱組織扁平的架構(確實也是如此),公司裡講話最大聲的就是業務,行銷、後勤都得聽命行事。業績做得出來,身為行銷企劃支援的人,做這做那、辛苦一點我無話可說,業績不好全怪別人,千錯萬錯都是⋯⋯
Thumbnail
上午整理資料時,發現許久之前寫下的十七條工作思維,這些思維是在創業初期,領導團隊時總結出的觀點。 當時,我與一些同事在工作上的觀點並不一致,因此寫下需要溝通的工作思維,並與團隊建立了共識。 透過這些思維,我們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和高效。 最後,我還分享了一句話: 「成長來自於工作上的痛苦,
Thumbnail
上午整理資料時,發現許久之前寫下的十七條工作思維,這些思維是在創業初期,領導團隊時總結出的觀點。 當時,我與一些同事在工作上的觀點並不一致,因此寫下需要溝通的工作思維,並與團隊建立了共識。 透過這些思維,我們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和高效。 最後,我還分享了一句話: 「成長來自於工作上的痛苦,
Thumbnail
本文揭祕如何保持每日工作熱情的祕密,包括工作不要太投入、工作適當放鬆、在職場該裝傻時就裝傻、遠離職場無效人際、面對負面情緒時不要逃避、聽聽就好、保持好奇等7個技巧。
Thumbnail
本文揭祕如何保持每日工作熱情的祕密,包括工作不要太投入、工作適當放鬆、在職場該裝傻時就裝傻、遠離職場無效人際、面對負面情緒時不要逃避、聽聽就好、保持好奇等7個技巧。
Thumbnail
終於迎來職場生存語錄的最終章了!最後一篇文章要來探討的是「工作態度」。俗話說「態度決定高度」,雖然在職場上,你工作態度很好,不一定會讓你晉升到你想要的高層位階,但我相信工作態度好,你的整體工作表現、別人對你的評價一定都不會太差。為了讓大家能工作表現棒棒,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工作態度」語錄吧!
Thumbnail
終於迎來職場生存語錄的最終章了!最後一篇文章要來探討的是「工作態度」。俗話說「態度決定高度」,雖然在職場上,你工作態度很好,不一定會讓你晉升到你想要的高層位階,但我相信工作態度好,你的整體工作表現、別人對你的評價一定都不會太差。為了讓大家能工作表現棒棒,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工作態度」語錄吧!
Thumbnail
本文適合誰看 1.在工作中經常需要在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穿梭進行說服工作的工作者。 2.想要在溝通當中展現出自己是擁有說服力的人。 3.想要提升向上管理能力的人。
Thumbnail
本文適合誰看 1.在工作中經常需要在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穿梭進行說服工作的工作者。 2.想要在溝通當中展現出自己是擁有說服力的人。 3.想要提升向上管理能力的人。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