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參加《2025人社領域年輕學人工作坊》,地點在台南安平的福爾摩沙遊艇酒店,出於想去台南吃好吃的東西的心,當時學姊跟我說有這個活動的時候,我就趕緊報名參加了。這是一個舉辦給剛入大學任教5年內的新手教授們所參加的工作坊,在國科會人文處裡面,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管理學的老師們都在這個範疇裡面。參加這場活動,也算是我作為新手老師第一學期的一個結尾吧。
當「成為一位大學教授」是生涯規劃之一部分
大學老師只是眾多工作的其中一種,正向樂觀的去完成它,終會有所回報
工作坊的第一場演講,我聽了管理學場次的演講,主講人是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的黃瑞卿特聘教授。講者提到入行的緣由時,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起初是以為了照顧家庭為出發點,所以辭去了工作念了博士班,後來就開始走入了學術這一行。我想起當我第一次參加的和系上老師的飯局,是學校為了慶祝百年校慶所舉辦的辦桌活動,那時也有老師同事問我,我是不是本來就想要到大學教書。遇到這個問題,我的回答一向都是肯定的,大概從決定要念碩士班開始,就知道我要一路念到拿到博士為止,然後希望可以在學術界工作。儘管中途一度要放棄,而且我確實也在畢業之後逃離了學術界一陣子,不過我最後還是又走了回來。
工作坊上黃老師演講中,提到的關於照顧家人的這一段故事以及黃老師所散發出來的能量,真的讓人覺得很不簡單。雖然老師口頭上說自己是因為被限制了而去念書,可是她說,當她知道她必須得做那件事情的時候,她就會很開心認真地把那件事情完成。她利用很正向又開心的方式,轉化各種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包含去國外參加研討會時,她說外國人看不出她的年紀,常常會把她當成小女生,但她就索性利用這一點,可以很無害的向人請教事情、談合作、甚至還可以因此請到許多國外的學者到台灣來演講或是有更進一步的學術關係。
而在整個工作坊上,我也觀察到有些老師其實工作很認真,我感覺那甚至是一種「好學生」式的認真,勤於問問題、作筆記,勤於每天到研究室內讀論文、做研究,勤於把每個交辦事項做好。或許我在念博班的時候,也還是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好學生式的邏輯來做研究,以致於做到最後其實會有一種永遠靠不到岸,在無涯的學海中游到筋疲力竭的感覺。但休息了一年之後回到學術界,這一輪我知道了要把學術當成工作,要去拿捏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事情不需做,也知道要學習去切分時間以及調配內心的認知資源。大學老師是一份工作,而我們可以轉換我們的心境,知道怎麼正向的去完成。

從遊艇酒店的房間陽台看出去的風景
關於教學與研究的時間分配
要做研究也要做教學,然後還有自己的生活
工作坊由國科會舉辦,所以在課程的安排上面,也以研究為主。而我想這主要也是以大學老師的績效導向來決定了講座的內容。不過我還是有點納悶,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在場老師們所任教的學校,都是以研究作為主要的升等條件。但是作為一位大學老師,以我們學校而言,考評一個老師的工作表現包含了研究、教學、服務不同的面向。
我自己任教的第一學期,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備課以及教學,畢竟才剛到職,我必須從零開始建立起新的課程。而期末考卷一改完,成績送出後,我開始埋首於研究計畫的撰寫。不過學期中我也收集了不少資料,包含有關AI設備的廠商以及現在伺服器的硬體條件,參加各種有前輩經驗分享職涯的講座,還有關於EMI教學的相關講座以及座談等等,多去湊齊這些資訊,關於準備研究計畫、教學方向,還有調控時間分配方面,也都蠻有助益。
我最喜歡聽的尤其是有家庭的女老師的分享,她們簡直都是具有超高技巧的時間管理以及工作分配大師。像是之前聽過的成大化工系吳意珣教授的演講,我也是獲益良多,大致上來說在工作分配上,三分之一的精力留給研究計畫等寫作工作、三分之一的精力留給備課與教學、剩下的幾乎都留在與學生討論研究,所以可以利用寒暑假把課程幾乎準備完成,學期間因為還要花時間教學,若是還要備課那就占去太多時間資源,提早備課就能多花一些時間與學生和研究團隊討論事情,而寫作部分也是盡可能不要讓它占去太多時間。吳老師說,透過這樣的方式,更能夠去激盪不同的火花、更能推進研究。那麼以我現在剛開局來說,這個暑假的第一個月很認真地搞研究計畫,也算是平衡了學期間時間大量投入於教學與備課的時數分配。而過了第一次備課的陣頭期,也能夠更投入更多時間在研究方面的事務。
而關於讀論文的部分,也聽到了很好的說法,我自己目前是抓每個月有精讀兩篇論文就算是很不錯了,而每隔幾個月,就有至少一篇讀得滾瓜爛熟到甚至能發產出一篇新的研究題目的論文,以這樣的量應該差不多就能夠一邊讀一邊產出研究以滿足績效。黃老師在演講中明確的指出一年就是讀至少40篇 (每個禮拜一篇而且可以放假),其中有4篇極致精熟,從中至少有產出2篇新題目,那麼隨之衍生出來的一年的研究績效就算沒問題了。這樣的量其實實踐起來確實算是一個蠻剛好的量,一個人的精力腦力有限,做研究是長線任務,立志大量精讀論文,其實有些不切實際。而透過實際的把量給歸納出來,也能讓人對於工作更具有踏實感也知道該怎麼去拿捏分寸。
關於升等與學校
過了這一學期,我真是超愛我們學校
在遊艇酒店的工作坊上,也有許多可以跟不同學校的老師交流的機會,而可能正是因為大家都是不同學校的人,感覺大家很放心又安心的,都很願意分享自己學校的狀況,互相交流。而升等也是許多老師很關注的議題,難就難在於要在短時間內有研究產出還要維持作為一位新老師所被賦予的教學的量。
聽了很多故事之後,深深的覺得,如果在升等的績效要求方面,只要求研究成果不要求教學成果,但是在工作內容方面卻要求新老師需要教超鐘點的授課時數的話,這其實還蠻誇張的,不管是不是國立大學,這樣確實是一個蠻詭異的職場生態。要求新人做很多跟他的績效考評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事情,讓他沒有時間去做可以累積績效的工作,我個人覺得無法接受,不過在討論交流的時候,即使聽到當事人說著這樣的故事,其實也不好意思說些什麼。
所以回到我們學校,我還是蠻愛我們學校的職場環境,至少我很清楚的知道我的第一年需要完成哪些任務。而系上的氛圍和管理也很好,我需要教課的量也是可負荷的範圍,而且還能夠讓我在課堂上有所發揮,因此衍生出新的研究計畫。而乘著高教現在的全英教學趨勢,也因此獲得了一些獎勵金,這我也覺得很不錯,甚至也因此可以談得到不同的產學合作等等新的機會。
此外,在7月的末尾,藉著參加工作坊的機會,又到了台南武廟拜拜,拿著香報告了自己回台北之後發生的種種,感謝每一段生活中的際遇,感謝讓我去了台南,又從台南回到了台北。感謝讓我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有機會可以在工作上有所發揮。

台南祀典武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