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剛進職場時,我總幻想有個「完美上司」,能完全理解我、肯定我、包容我所有的缺點,一眼看穿我的潛力。
這樣的幻想,不只出現在愛情裡,也投射在我們對職場關係的期待中。
尤其對那些內在渴望被認可的高績效者而言,「我努力、你就應該懂我」常是最深的信念。但現實呢?
主管不懂你為何熬夜加班、同事不領情你的幫忙,甚至老闆對你的貢獻視而不見。
一旦現實與期待落差太大,我們就很容易從「理想化」直接跳到「全盤否定」——覺得主管冷血、團隊不值得信任、甚至質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夠好。
這不是你太敏感,而是人性。
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像雲霄飛車?
我有一位高管客戶Alex,在新創團隊裡付出大量心力,總是超前部署、照顧所有細節。
他跟我說:「我覺得自己就像團隊的守護神。」
但當他提出對公司願景的建議未被採納,甚至遭冷處理時,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敗。
從原本將創辦人視為「願意共創理想的人」,瞬間跌落為「毫無溫度的掌權者」。
這種情緒落差,其實不是對方做錯什麼,而是——
我們把心中「期待父母式包容」的渴望,放到了現實的關係裡。
如何破除執念?
🎯 釐清期待:我在等的,是誰?
- 寫下你近期感到挫折的一段關係(主管、伴侶、同事)
- 接著回答:「我在期待他/她做到什麼?」「如果他做到,我會覺得什麼被滿足了?」
- 從這些答案中,抽絲剝繭你內在渴望的其實是什麼(如:被看見、被接納、被在乎)
🎯 接住自己:我可以給自己什麼?
- 每當你覺得「他怎麼不懂我」的時候,反問自己:「我懂自己現在的情緒嗎?」
- 練習自我回應語句,如:「我此刻覺得很孤單/被忽略,這是可以被理解的。」
- 用書寫、散步、冥想等方式,先緩和自我批判,讓自己情緒有一個出口
🎯 調整互動:別再把對方放上神壇
- 留意自己是否又在不自覺「理想化對方」或「貶抑對方」
- 建立「人際期望調整清單」:
✅ 他能給我的(如:專業協作、實事求是的回饋)
❌ 他無法給我的(如:無條件關注、情緒撫慰)
懂得善待自己,是高績效者真正的底氣
你可以不再等待一個「全然理解你的人」出現,
而是從今天起,練習成為自己最理解、最接納、最溫柔的那個人。
當我們學會不苛責自己,就比較有餘力,與世界好好相處。
📌 你是否也曾這樣期待過?
A. 曾經希望主管能讀懂我的努力,但總是落空
B. 我常對自己比對別人還嚴格
C. 我開始懂得,先對自己好,是一切關係的起點
👇 歡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選項及經驗。
📣 歡迎轉發給你正在困惑的朋友
📣 如果覺得文章有打中內心請點愛心❤️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