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曾在工作中遇到過這種情況:
當需要處理一些敏感的話題,或與同事發生分歧時,心裡的恐懼讓你本能地選擇閉嘴、回避?
這種情況其實源自於內心的一種防衛機制,這就是那些「習慣逃避情緒」的人常見的反應——害怕面對情緒,尤其是他人的情緒。可是,為何我們如此害怕這些情緒呢?
為什麼習慣逃避情緒的人害怕衝突?
許多人會選擇把情緒關起來,因為他們內心深處總是感到自己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比如說,當同事看起來有點不開心時,這些人會不自覺地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是不是因為我沒做好,他才會這樣?」
這種來自過往經歷的焦慮感,讓他們對情緒變得異常敏感,但卻不懂如何處理。
在工作中,這種害怕情緒的反應會讓他們越來越習慣用理性來掩飾內心的焦慮,覺得只要一切看起來「客觀」、「可控」,就能讓自己稍微舒服一點。
但這樣的逃避,其實會使他們與同事的距離越來越遠。
逃避型領導,才是團隊最大的情緒黑洞
想像一下,一位部門經理在會議中總是保持沉默,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他也不願表達。表面上看起來很冷靜,但內心卻焦慮萬分。
他害怕自己的觀點會引發他人的不滿,這樣會讓他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好。
然而,這樣的行為卻引起了團隊的不安與困惑。
大家開始覺得這位經理不在乎他們的意見,甚至認為他不關心團隊的感受,這樣的誤解最終會影響團隊合作的氣氛,甚至影響整體的工作表現。
如何突破這種情緒困境?
1. 接納情緒的存在,學會與情緒共處
- 當你感到情緒波動時,停下來深呼吸,承認這些情緒的存在,而不是立刻壓抑它們。
- 給自己幾分鐘的安靜時間,問問自己:這些情緒背後,究竟是什麼讓我不安或不舒服?
2. 設立情緒邊界,避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 在面對他人的情緒時,學會區分:這是對方的情緒,我不必負責。這樣的認知能幫助我們不被對方的情緒牽動。
- 學會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這不代表我需要為你的情緒負責」。
3. 進行情緒反思,釐清情緒的來源
- 每當情緒升起時,不要立刻反應。相反,給自己時間去分析情緒的來源:這是因為某個事件引發的嗎?還是這與過去的經歷有關?
- 可以定期寫情緒日記,記錄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緒反應,這有助於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緒模式。
開始你的情緒自我修復之旅
放過自己,不必再承擔他人的情緒負擔。職場中,我們不需要害怕情緒,而是要學會如何健康地與它共處。讓我們一起用更自信、更理性、更關懷的態度,去面對每一個挑戰與衝突。
你曾經因為回避情緒而感到困惑嗎?
☐ 是的,這樣的情況讓我常感到無助
☐ 偶爾會,尤其是與同事或上司發生衝突時
☐ 我沒有這樣的經歷,總能冷靜面對情緒
👇 歡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選項及經驗。
📣 歡迎轉發給你正在困惑的朋友--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放過自己,走出情緒困境。
📣 如果覺得文章有打中內心請點愛心❤️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