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冷靜越被罵冷血?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也曾在工作中遇到過這種情況:

當需要處理一些敏感的話題,或與同事發生分歧時,心裡的恐懼讓你本能地選擇閉嘴、回避?

這種情況其實源自於內心的一種防衛機制,這就是那些「習慣逃避情緒」的人常見的反應——害怕面對情緒,尤其是他人的情緒。

可是,為何我們如此害怕這些情緒呢?

為什麼習慣逃避情緒的人害怕衝突?

許多人會選擇把情緒關起來,因為他們內心深處總是感到自己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比如說,當同事看起來有點不開心時,這些人會不自覺地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是不是因為我沒做好,他才會這樣?」

這種來自過往經歷的焦慮感,讓他們對情緒變得異常敏感,但卻不懂如何處理。

在工作中,這種害怕情緒的反應會讓他們越來越習慣用理性來掩飾內心的焦慮,覺得只要一切看起來「客觀」、「可控」,就能讓自己稍微舒服一點。

但這樣的逃避,其實會使他們與同事的距離越來越遠。

逃避型領導,才是團隊最大的情緒黑洞

想像一下,一位部門經理在會議中總是保持沉默,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他也不願表達。表面上看起來很冷靜,但內心卻焦慮萬分。

他害怕自己的觀點會引發他人的不滿,這樣會讓他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好。

然而,這樣的行為卻引起了團隊的不安與困惑。

大家開始覺得這位經理不在乎他們的意見,甚至認為他不關心團隊的感受,這樣的誤解最終會影響團隊合作的氣氛,甚至影響整體的工作表現。

如何突破這種情緒困境?

1. 接納情緒的存在,學會與情緒共處

  • 當你感到情緒波動時,停下來深呼吸,承認這些情緒的存在,而不是立刻壓抑它們。
  • 給自己幾分鐘的安靜時間,問問自己:這些情緒背後,究竟是什麼讓我不安或不舒服?

2. 設立情緒邊界,避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 在面對他人的情緒時,學會區分:這是對方的情緒,我不必負責。這樣的認知能幫助我們不被對方的情緒牽動。
  • 學會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這不代表我需要為你的情緒負責」。

3. 進行情緒反思,釐清情緒的來源

  • 每當情緒升起時,不要立刻反應。相反,給自己時間去分析情緒的來源:這是因為某個事件引發的嗎?還是這與過去的經歷有關?
  • 可以定期寫情緒日記,記錄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緒反應,這有助於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緒模式。

開始你的情緒自我修復之旅

放過自己,不必再承擔他人的情緒負擔。職場中,我們不需要害怕情緒,而是要學會如何健康地與它共處。讓我們一起用更自信、更理性、更關懷的態度,去面對每一個挑戰與衝突。

你曾經因為回避情緒而感到困惑嗎?

☐ 是的,這樣的情況讓我常感到無助

☐ 偶爾會,尤其是與同事或上司發生衝突時

☐ 我沒有這樣的經歷,總能冷靜面對情緒

👇 歡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選項及經驗。

📣 歡迎轉發給你正在困惑的朋友--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放過自己,走出情緒困境。

📣 如果覺得文章有打中內心請點愛心❤️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2.2K會員
612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07/26
他不是不理你,是太怕自己不夠好。當你越想靠近,他卻越逃開?理解「逃避型」的人,其實是在用沉默保護自己。放下指責,多一點等待與善意,才有可能重新連結。
Thumbnail
2025/07/26
他不是不理你,是太怕自己不夠好。當你越想靠近,他卻越逃開?理解「逃避型」的人,其實是在用沉默保護自己。放下指責,多一點等待與善意,才有可能重新連結。
Thumbnail
2025/07/25
當你無法放手、凡事都要掌控時,不代表你想控制,而是你太怕失控。這份焦慮,來自你對於被信任與被需要的深層渴望。放下掌控,不是放棄責任,而是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
Thumbnail
2025/07/25
當你無法放手、凡事都要掌控時,不代表你想控制,而是你太怕失控。這份焦慮,來自你對於被信任與被需要的深層渴望。放下掌控,不是放棄責任,而是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
Thumbnail
2025/07/24
你以為自己在追求效率,其實是在追求安全感。當焦慮襲來,我們常用控制他人、事事介入來舒緩不安,卻反而讓關係失控。真正能讓你安心的,不是對方無條件回應,而是你開始照顧內在的傷。放下控制,才是最深的安全。
Thumbnail
2025/07/24
你以為自己在追求效率,其實是在追求安全感。當焦慮襲來,我們常用控制他人、事事介入來舒緩不安,卻反而讓關係失控。真正能讓你安心的,不是對方無條件回應,而是你開始照顧內在的傷。放下控制,才是最深的安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Thumbnail
「令人困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判斷。」 從有意識練習覺察情緒, 我回顧過去歷程有段時間情緒就像走火入魔變得極端, 從原本生氣頻率高到壓抑情緒, 又或是壓抑情緒到盡情發洩甚至放棄; 用生氣的方式希望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 不論哪種方式或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應對方式, 從而不知如何改善。
Thumbnail
「令人困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判斷。」 從有意識練習覺察情緒, 我回顧過去歷程有段時間情緒就像走火入魔變得極端, 從原本生氣頻率高到壓抑情緒, 又或是壓抑情緒到盡情發洩甚至放棄; 用生氣的方式希望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 不論哪種方式或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應對方式, 從而不知如何改善。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或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情緒高漲的時刻。面對不同的觀點和情緒激動的對話,如何有效地溝通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技能。特別是在當今社會,隨著壓力和節奏的加快,學會如何在激動時刻保持冷靜並將無理對待轉化為相互尊重,對於建立和維護穩定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 ▍理解背後的情緒 首先,理解對方行為背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或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情緒高漲的時刻。面對不同的觀點和情緒激動的對話,如何有效地溝通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技能。特別是在當今社會,隨著壓力和節奏的加快,學會如何在激動時刻保持冷靜並將無理對待轉化為相互尊重,對於建立和維護穩定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 ▍理解背後的情緒 首先,理解對方行為背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Thumbnail
每次都拿自己內向這件事出來擋,是不是快變成一種不負責的藉口?有可能是或不是。 人被生出來如果是為了用別人的標準開始度過一整個人生,那還是別把人生出來了! 我猜想應該不可能是因為這樣。 每個家庭都有其複雜的故事,沒想到我們家的也是。
Thumbnail
每次都拿自己內向這件事出來擋,是不是快變成一種不負責的藉口?有可能是或不是。 人被生出來如果是為了用別人的標準開始度過一整個人生,那還是別把人生出來了! 我猜想應該不可能是因為這樣。 每個家庭都有其複雜的故事,沒想到我們家的也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