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遇過這種人嗎?
- 能力不差,但一旦工作上有點衝突,他就突然消失、變得冷冷的?
- 私下拼命加班,但會議上絕不會發言,訊信也不回;
- 你越追問「為什麼不溝通」,他越著你走,好像你越想靠近,他就跑得越遠。
別急著貼標簽,真相可能是——他不是不負責,而是怕你失望。
「逃避型」表現,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
在一次部門專案溝通中,主管Amy發現同事Brian總是能完成工作,但只要開會一講細節,他就冷處理、很快想結束對話。
起初,Amy以為他沒責任感。但某天深聊,她才聽見真相:「我不是不在乎,而是只要你問我,我就覺得自己又做錯了什麼。」
這句話,戳中了許多人的內心。
Brian不是不努力,是太怕自己的表現配不上Amy的期待。
所以他選擇沉默、疏遠、迴避——因為那樣比較安全。
「怕衝突=怕被否定」?
當你想「談一談」來釐清誤會,對方聽到的可能不是「你關心我」,而是「你又在挑剔我」。
焦慮型的人想靠近,是因為在乎關係;
逃避型的人想保持距離,是因為覺得自己配不上你。
所以,吵架的時候,一個追、一個逃,就這樣變成了惡性循環。
如何破解「逃避循環」?
你可以這樣做:
- 放下「一定要馬上談清楚」的執念
給他時間喘口氣,先讓情緒降溫,他才有機會整理自己的想法。
- 別用質疑語氣問事情
多用「我想了解你的想法」代替「你為什麼不回我訊息?」
- 讓他知道你不是要批評,而是想一起找方法
你可以說:「我不是要怪你,我只是有點擔心,不確定我們是不是理解一樣的事情。」
- 把安全感說出口,不用等他猜
逃避型的人通常習慣壓抑需求,越是你主動釋出善意,他越敢慢慢打開心門。
職場裡最難的修煉
身為主管、夥伴、或只是一起工作的同事,當我們看見對方不說話、不回應時,也許可以換個角度問問自己:
「他不是不理我,他是不是正在為了不讓我失望,而壓力很大?」
每個躲起來的人,心裡都有一段不敢說的努力。
看見,才有連結。理解,是最溫柔的領導力。
👣你也遇過這樣的人嗎?來聊聊—
- 他明明做得很好,但總是怕被問太多
- 他總是迴避衝突,讓我好無力
- 我就是那個「怕被質疑就乾脆沉默」的人
👇 歡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選項及經驗,我想聽聽你的故事。
📣 歡迎轉發給你正在困惑的朋友--我們一起練習,怎麼不逼近,也能靠近
📣 如果覺得文章有打中內心請點愛心❤️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