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冊建立到年度排放估算的實務操作與治理建議
在服務業碳盤查架構中,冷媒逸散被視為最具挑戰性的範疇一排放來源之一。這類排放不僅分布廣泛、監測困難,其所使用的冷媒類型(多為HFC類)具有極高的全球暖化潛勢(GWP),即使微量洩漏,也足以對碳盤查數據產生明顯影響。
2025年環境部發布的新《服務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指引》針對冷媒逸散提供了計算公式與數據處理方式,但對業者而言,單靠技術計算不足以達到減排目標。冷媒管理的真正重點,在於制度化治理機制的建立,包含:設備盤點、巡檢制度、補充登錄、回收證明與人員培訓等,方能有效降低實際排放風險。
一、冷媒逸散的盤查難點與挑戰特性
常見挑戰類型:
- 設備數量多且分散:如百貨、連鎖門市、飯店客房,每處都有冷氣、冷凍櫃,難以統一管理;
- 外包維護缺乏紀錄傳回:冷氣維修多交由外部廠商,內部未設登錄機制;
- 老舊設備仍使用R-22(HCFC)冷媒:此類雖不列入強制盤查,但具破壞臭氧與高GWP風險;
- 設備汰換時未落實冷媒回收:導致整批冷媒無記錄逸散,影響數據完整性。
依新指引,只有**HFC類冷媒(如R-410A、R-134a、R-32等)**納入碳盤查,傳統CFC、HCFC雖具環境影響,但因逐步禁用,不列入排放申報。但企業仍應建立識別與淘汰機制,避免潛在風險。
二、冷媒盤查的實務步驟與數據來源整理
1. 設備盤點:建立「冷凍空調設備清冊」
盤查基礎應從建立完整的冷凍空調設備清單開始,內容包括:
- 設備位置(如門市、樓層、房間);
- 品牌與型號;
- 冷媒種類(R-410A、R-134a、R-32…);
- 原始充填量(公斤);
- 投用日期或出廠年份;
- 維修與充填記錄。
資料蒐集方式建議:
- 檢查機組本體銘牌(壓縮機、冷凝機),多數註明冷媒型號與原廠充填量;
- 若銘牌脫落或模糊,查閱說明書或聯絡廠商查詢;
- 財產清冊或規格書亦常載明冷氣類型與冷媒參數;
- 車用冷氣可依行照查詢原廠型號後上網查詢冷媒資訊,或委託汽車廠商提供充填量數據。
⚠️ 無法確定冷媒型號時,可採用「同類設備最舊機型」做為估算依據,但應於報告中說明理由。
三、冷媒逸散排放量的計算方法(二擇一)
新指引提供兩種冷媒逸散估算方式,業者可依據自身資料完備程度與管理成熟度擇一使用。
方法一:排放係數法(簡化估算)
根據設備類型與運轉時間,乘以預設年洩漏率計算。
計算公式:
年逸散量(kg)= 充填量 × 年洩漏率 × 運轉時間比例
參考洩漏率(部分舉例):
- 商業空調:5.5%
- 商用冷藏設備:8%
- 車用空調:15%
特點與適用情境:
- 適合設備數量多、單台冷媒用量不高的企業;
- 不需精確記錄每次補充,只需冷媒型號與容量資訊;
- 遇設備新增或報廢,則進行「分段估算」調整洩漏時長。
方法二:質量平衡法(實際補充推估)
採用年度冷媒使用量作為排放依據,即「一年買多少補多少,就算多少」。
計算公式:
年逸散量(kg)= 補充量總和 − 回收量
特點與適用情境:
- 精準、動態反映實際排放;
- 適用有詳細記錄補充/回收紀錄之企業;
- 必須保存憑證:冷媒採購單、維修單、回收憑證。
指引規定:同一年度不得混用兩種方法,原則上亦不得任意變更方法,若因升級或合規需要更換,須說明原因並保存紀錄。
四、制度化管理建議:從被動紀錄到主動治理
單次盤查雖能提供當年數據,但無法改變洩漏事實。唯有制度化冷媒管理,才能真正降低逸散風險、提高設備效率與減少經營損耗。
建議推行五大核心制度:
1. 冷媒設備檔案與定期巡檢
- 將冷凍空調列入固定資產管理系統;
- 每年安排內部人員或維保廠商進行巡檢一次以上;
- 檢查重點:制冷能力是否異常、冷媒壓力是否穩定、機台是否有漏點;
- 巡檢表單應存檔並可供查核,作為補充前監測依據。
2. 冷媒使用登錄制度
- 每次冷媒補充後紀錄: 補充量(kg); 冷媒型號; 補充原因(例:定期保養或異常洩漏);
- 建議彙總各據點冷媒年度使用量,作為盤查依據與維修績效參考。
3. 設備汰換與回收證明保存
- 訂定冷凍空調報廢程序;
- 規定須聘請有認證的空調技師或廢棄物處理業者執行回收;
- 取得冷媒回收證明書、作業單,記錄已回收冷媒量;
- 證明文件保存至少6年,以備查核。
4. 冷媒替代與技術更新策略
- 規劃逐步汰換高GWP冷媒機型(如R-410A);
- 優先採用R-32(GWP 675)或天然冷媒(如CO₂、丙烷);
- 依設備廠商可行性與國內法規(如防爆區、消防法規)評估導入;
- 若有新建案或大規模汰換計畫,可納入ESG專案。
5. 員工培訓與意識教育
- 教育店長與現場工程人員冷媒洩漏的環境與財務成本;
- 建立異常通報流程:當冷氣效能異常、冷風變弱時即時報修;
- 將冷媒管理納入環保績效指標或店鋪評比。
五、結語:從「盤查逸散」邁向「減排逸散」
新指引強調:冷媒逸散估算方法不得任意更動,正是提醒業者——唯有建立制度、從源頭控管,才能真正改善數據、改善排放。
回顧關鍵建議:
項目 建議對應做法 冷媒設備盤點 建立全公司冷媒設備清冊 逸散估算 擇一使用排放係數法或質量平衡法 維修與補充 留存補充與回收紀錄單、數據登錄表 報廢設備 委外冷媒回收、保存回收證明 教育制度 建立異常通報與基層教育機制 技術升級 長期導入低GWP或天然冷媒機種
冷媒管理不是一項單年盤查作業,而是長期的減排治理工程。對服務業者而言,若能從此建立資料制度、改善現場反應與採購邏輯,將能在未來碳定價與供應鏈責任制度下,展現實質的環境承諾與品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