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突發奇想的撒了一把茉莉花,竟讓一個原本默默無名的小幫手變成赫赫有名的大廚!
知名的滿族遺老美食家唐魯孫在〈吃在北平〉一文回憶民國二十年左右,有一道抗戰前的知名花食,是當時宴席必備的辦桌菜:茉莉竹蓀湯。
又在〈飄在餐桌上的花香〉一文細說這個故事的緣由:一個原本默默無名,只會自吹自擂的廚房小幫手,只是突發奇想在一道尋常的竹蓀雞湯撒上一把茉莉花,竟讓自己成為一個大廚的故事。

滿清遺老美食家唐魯孫,1908年生於北京,1946年來到台灣。1970-1980年代活躍於臺灣的中文作家。因其自幼出入宮廷,對老北京傳統、風俗、掌故及宮廷秘聞了如指掌,堪稱台灣第一代美食作家。
當時北平東興樓有個外號叫「二掌座」的廚師「劉喜兒」,他原本是李蓮英家廚房打雜的小幫手。民國成立,清朝退位後,李蓮英出宮了,把劉喜兒介紹到東興樓來,當時把他安置在廚房裡幫忙。但這位喜兒愛自吹自擂,好像他是御膳房出身似的,大家看在眼裡,懶得跟他計較,並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他「二掌座」的,諷刺他不過像個二掌櫃的而已。
有一天有個日本名人在東興樓宴客,劉喜兒心血來潮做了一道「清揚氽竹蓀加鮮茉莉花」,那位名人品嘗之後讚不絕口,事後大加宣傳了一番,想不到劉喜兒就此一炮而紅,變成大名廚啦。
他聲望一高,架子也端起來了,天天吵著漲工錢,後來東興樓不勝其煩把他辭退,於是,他轉到泰豐樓來,碰巧有一個大官吃了他的「茉莉竹蓀湯」,讚不絕口,遂變成當時的一道名菜,平津兩地的山東館,酒席上再也少不了這道湯菜了。
我們可發現:清雅的茉莉,入菜時,很適合搭配口味較為清淡的食材,像是豆腐、銀耳、竹笙、竹筍等,清一色都是白的呢!炎炎夏日,這道清雅的茉莉花食格外消暑,依唐先生的說法,最適合配一壺酒,邀幾個知己好友,一起來細細品嘗裡頭的清韻!
一起看影片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