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因為房間太亂而接觸極簡。
也因為東西太多、生活太雜,而學會放下。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開始焦慮的是另一件事:
「我是不是還不夠極簡?」
沒想到,我從「怕東西太多」,
變成了「怕自己留下太多」。
有一陣子,我變得很「不敢擁有」
看到朋友買了新鞋,我會想:
「這真的有需要嗎?還不是多一雙?」
走進超商,看到特價的東西,心裡會冒出一句:
「這只是行銷套路,我不要被綁架。」
我不再花錢,但也不再允許自己喜歡、渴望、甚至偶爾的衝動。
極簡,好像變成了我用來要求自己的另一種枷鎖。
從自由,變成了一種限制感
我曾經因為斷捨離感到輕盈,
但到後來,我竟然對「有東西」這件事感到羞愧。
我甚至不敢分享自己買了一樣新東西,
因為我怕別人說:「你不是極簡主義嗎?」
極簡變成了一個標籤,
而我變成了要符合這個標籤的人。
這不是我一開始想要的生活。
所謂「剛剛好」,不是自我限制
我後來重新問自己一個問題:
「開始練習極簡,是為了什麼?」
我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想讓生活更清爽、心情更穩定。
所以,當極簡變成讓我感到焦慮、拚命計算、
甚至害怕擁有的時候, 那就不是剛剛好了。
可以不整理,也可以買一些東西
我開始允許自己慢慢來。
允許某些角落亂一點沒關係,
允許自己偶爾買個不那麼實用但讓人開心的小物,
允許「生活本來就不是永遠乾淨俐落的」。
極簡,不應該變成一場永無止盡的內部審判,
而是一種幫助我們找回空間、找回自己節奏的過程。
你可以把東西丟掉,也可以留下有意義的物品。
可以不跟流行,也可以偶爾享受喜歡的設計。
🖋 留白練習 #6
想一件你最近很想做、但因為「怕違反極簡原則」而忍住的事。
問問自己:這件事真的會讓你後悔,
還是只是你不小心把極簡變成了「規矩」?
如果你發現那只是壓力,
那就去做吧——因為生活不是比賽,沒有標準答案。
下一篇,我想寫一點比較深層的事。
那是關於我有一段時間,什麼都清完了,卻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有些空,不是東西塞滿就會好,
有些「亂」,是心裡的方向感迷路了。
如果你也曾有這樣的時候,
我想和你分享那一段比較困難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