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這條路,很容易越走越滿。
每天都想做更多、接更多、加更多功能、開發更多客群……
但我後來發現,做得太多,不一定會比較好。
有時候反而是:「少做一點,才終於看見重點。」
創業初期,我什麼都想做
我曾經以為,「什麼都會」是競爭力。
於是自己接客服、洗鞋、剪影片、跑採購、寫文案、學行銷……
每一項都親力親為,覺得這樣才是創業者該有的精神。
但後來我發現,我只是「一直在忙」,
卻沒真的「做對的事」。
創業不像考試,寫越多不會加分,
反而會因為太雜,讓人看不出你到底在賣什麼、是誰、值不值得信任。
極簡,讓我看見自己的定位
有一次我整理店內流程時,
突然問自己一句話:
「如果只能留下一件事來代表這間店,它會是什麼?」
這個問題讓我重新審視我們的服務項目、內容呈現、品牌語言。
結果我砍掉了很多自己當初花時間設計的功能與服務。
因為我終於找到重點:
我們是把洗鞋這件事做到最好的人。
留白的,不只是項目,還有我的注意力
極簡,不只是讓顧客看得懂你在做什麼,
也讓自己能夠保留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我留了一塊時間給創作、寫字、發文,
讓品牌可以說出故事,而不是只會殺折扣。
我也留了一塊時間給休息,
學會不把「累」當成努力的象徵。
創業不需要每一天都把自己用到極限,
最重要的是——你還能持續。
該放下的,不代表不重要
我曾經很掙扎,
要不要砍掉一些冷門但曾經有溫度的服務?
那是我創業初期的回憶,
也是我對客人「無所不能」的承諾。
但後來我明白,那些不是失去,而是階段性的完成。
不是放棄,而是做出選擇,
因為我想把時間和資源,放在能走得更遠的地方。
一間店、一個品牌,應該要有餘裕,
才能長出真正的特色。
如果你什麼都做,那就什麼都不被記得。
🖋留白練習 #5
列出你目前每天花時間在做的「幾件事」。
其中有哪些,對你的核心價值一點幫助都沒有?
你可以少做、晚一點做,甚至完全不做的。
試著先「放掉一件」。
看見那個空出來的空間,你會發現:
那才是你可以真正發揮的地方。
這是我作為創業者,在極簡練習中最深的體會:
減法,不是少了什麼,而是讓你更清楚你是誰。
下一篇,我想聊聊一個比較少人談的問題:
當極簡變成一種強迫,該怎麼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