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拓展人際關係,我決定走出既有的交際圈,刻意結識不同圈子的人。
從初次見面的寒暄到深入的對話,我總會不自覺地思考:如果我是對方,會如何處理他正在分享的事情?
這樣的反思讓我開始探索新關係中的自我成長。當局者迷:從旁觀者到反思者
連續幾個月,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對新認識的人進行評價,甚至試圖定義他們的行為與選擇。
某次,我有幸認識一位白手起家的老闆,他的公司專營UPS鉛酸電池,經營已有十年。
當他分享公司現況時,我回想起另一家正在轉型為鋰電池的公司,於是好奇地問他是否考慮將產品升級為鋰酸鐵鋰電池,或加入儲能電池系統。
出乎意料,這位老闆斷然拒絕了我的建議,表示現有產品已能穩定獲利,不需要做改變。
當時我並未多說,但內心充滿疑惑:一家創業公司能存活十年,究竟是因為抓住了當初的機遇,還是真的具備長期競爭力?
當時的對話讓我反思,當我們的認知與他人產生落差時,是否願意停下來理解對方的立場?
面對認知差距,你會選擇填補還是忽視?
在與這位老闆的對話中,我感受到明顯的認知差距。
我們的思維似乎不在同一個頻率上,這讓我好奇:當你與對話者出現這樣的落差時,你會如何應對?是試圖理解對方的觀點,還是選擇讓話題終結呢?
後來,這位老闆與我提到,他希望找到一位能共同組建家庭的伴侶。
他說:「我的生活很簡單,除了工作就是家庭。希望另一半能生育及養育孩子,並且幫忙公司一些簡單的業務,我每月給她4萬到5萬的生活費,每年一家人出國旅遊一兩次。」
聽到這番話,我腦中浮現古裝劇中「以家庭為重」的傳統觀念。
雖然我尊重他的想法,但內心也開始反思:我們是否常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他人?
發現新自我:放下標籤,擁抱理解
在與新朋友的互動中,我常試圖揣摩對方的經歷,甚至不自覺地為他們貼上標籤,比如「他這樣想一定是因為懶得思考」或「他不願改變所以才這樣說」。
然而,回顧這段經歷,我意識到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自我投射,我用自己的框架去定義他人,卻忽略了他們的獨特背景與價值觀。
這份覺察讓我開始調整自己的思維,我學會在對話中放下預設立場,試著以更開放的心態去傾聽。
你是否也曾在不經意間為他人貼上標籤?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時,會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呢?
從拓展交友圈到自我成長
擴大交友圈不僅是認識新朋友的過程,更是探索自我、理解他人的旅程。
當我們與不同背景的人互動時,難免會遇到認知差距,但正是這些差距推動我們成長。
放下標籤,學會傾聽,或許是通往更好人際關係與自我提升的關鍵。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呢?
歡迎在下方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