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幾間企業轉型的這幾年,我有個感觸越來越深
經營靠的是經理人 轉型卻得靠老闆自己下場
最近讀到一則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彰化益張實業創辦人陳新約與副董黃秀英親自投入 AI 與碳管理系統導入,從工廠升級成大型商用設備供應商,這不是內部專案、也不是董事會喊的口號,而是老闆踩進去,第一線帶動整體轉型行動
他們的角色不只是在開會室講策略,更多的是「踩油門」—現場協調、拆流程、揪資源。
讀到這段,我心裡一震:
這不就是轉型,為什麼很難交給經理人的答案嗎?

經理人與創辦人是不同賽道的搭檔
經理人不是不能帶轉型,事實上,他們是組織穩定推動的關鍵角色。
他們擅長評估風險、衡量資源、優化流程,能夠把 1 做到 2,把體質做得更健康。
但轉型往往不是一條直線,它不是優化的延伸,而是對舊秩序的打破與重組。
在《管理經濟學》(Managerial Economics)中提到:經理人的決策邏輯,多半建立在「可量化、可預測」的條件下,也就是風險已知、報酬可估的商業場景。
但轉型不是這樣。它更像是《創新者的解答》中說的——顛覆性創新需要信仰與直覺下注,而不是只靠 ROI 試算。
這在經濟學裡被稱為「Knightian uncertainty(奈特不確定性)」:是一種無法用機率預測結果、無法保證成功的賭注。
這時候就不是 Excel 算得出來的事了。
說白了:經理人是航行家,創業家才是造船人。
如果你想轉向,沒有人比你更該站上船頭。
老闆下場,才真正解凍組織
我自己在帶領零售業客戶做數據轉型或 AI 導入的過程,也遇過同樣狀況:
若老闆不出現,底層反彈、共識卡關;
一旦老闆坐進會議,願景與決策邏輯現身,同仁的認同感就會迅速拉起來,執行阻力也跟著變小。
這種「回到第一線」的做法,現在不只是選項,是必要。
轉型卡住,不是因為資源或產品不好
很多中小企業轉型卡住,不是因為缺資源、沒人才、產品不好,而是:
沒有人在第一線
沒有人做那些還不一定會對的事
沒有人有資格說:「我們就先走這條路試看看。」
所以老闆要下場,不是因為老闆最強,
而是因為——只有你才能拍板那些還沒辦法說服別人的事。
老闆下場,也要下得精準
這是我跟客戶合作時必備的幾個條件
1|定義轉型的試錯預算與存活底線
→ 先定義「能虧多少、要撐多久、哪裡是生死線」
這個時刻我們要補業績、毛利還是銷庫存,在無法事事均好的狀況下你還能扛多久?還能接受扛多久?這是我們每天都在討論的事情
2|明確指派任務,但保留決策空間
→ 老闆主導大方向,讓經理人負責策略與組織運作,角色互補而非干擾
3|定期在「策略討論會」出現
→ 不需天天管,但要能定期下場對話。我在帶轉型案時,也會要求老闆每周至少加入一場關鍵會議,因為很多內部誤解,其實是因為各種傳話。
4|敢砍、敢轉、敢擋內部阻力
→ 如果沒有老闆擋在最前面,部門之間的「共識」往往會變成最慢、不敢承擔的那一個人決定節奏

制度可以委託,轉型需要帶頭
現在的市場變動快,消費者習慣變、平台規則變、AI 工具也在變。
不可能靠 SOP 去應對每一次轉彎,你得回到場上:看數字背後的意圖、客戶背後的情緒、團隊背後的擔心。
管理學者 Mintzberg 也強調「策略不是制定於高層會議室,而是出現在現場行動的過程中」。
經營靠制度,轉型靠信任。
制度可以交給經理人,但信任——得從你站出來的那一刻開始。
我們都得學習——
不成為甩手掌櫃,也別變成直升機老闆。
永遠別忘了,公司中唯一無法離職的人-老闆,你得承擔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