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squat)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訓練動作,廣泛應用於體能訓練、復健與日常活動中。然而,對於女性而言,特別是在懷孕、生產後或已有骨盆底功能障礙(pelvic floor dysfunction)的人,深蹲與子宮下垂(uterine prolapse)之間的關係常被關注。

孕婦深蹲
一、子宮下垂的基本機轉
子宮下垂是骨盆器官脫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的一種,指的是子宮因為骨盆底肌群(pelvic floor muscles)與韌帶支持結構無力或受損,導致子宮沿陰道向下移動,甚至脫出體外。
常見的風險因子包括:
- 生產史(尤其是自然產、巨大兒、鉗產)
- 停經後的雌激素下降
- 慢性咳嗽、便祕(腹壓長期升高)
- 肥胖
- 遺傳性結締組織鬆弛(如 Ehlers-Danlos syndrome)
二、深蹲會導致子宮下垂嗎?
在健康女性中,正確執行深蹲並不會導致子宮下垂
研究顯示:
- 正確姿勢與呼吸控制下的深蹲並不會增加骨盆器官脫垂的風險。
- 有計畫性且個體化的抗阻訓練反而可以改善骨盆底功能。
- 在健康婦女中進行負重訓練(包括深蹲)時,只要腹內壓(intra-abdominal pressure)控制得當,對骨盆底沒有負面影響。
️但在骨盆底功能已受損的女性中,錯誤的深蹲可能增加子宮下垂風險
若存在以下情況,深蹲可能會加重骨盆底壓力:
- 錯誤的呼吸模式(如閉氣用力、Valsalva maneuver)
- 過度負重(過重的槓鈴負荷)
- 已有明確的骨盆器官脫垂、尿失禁或骨盆底肌群無力
這類情況下,若在未經訓練或專業指導下進行深蹲,可能導致腹內壓過度升高,進一步加重骨盆底負擔,進而影響子宮位置。
三、預防與應對建議
- 評估骨盆底功能
建議有產後史或出現脫垂相關症狀者(如陰道沉重感、尿失禁)先接受骨盆底專科物理治療師的評估。 - 學習正確的腹內壓控制
包括使用「呼吸 — 核心 — 骨盆底」協調模式,避免閉氣用力深蹲。 - 選擇適合的負重與訓練強度
若已有骨盆底症狀,應在專業人員監督下進行「低負重、高控制」的訓練,初期可能從椅子深蹲、牆蹲等退階動作開始。 - 搭配骨盆底肌訓練(Kegel exercise)
系統性的骨盆底訓練可顯著改善 POP 症狀並提高日常活動的安全性。
四、臨床應用與訓練建議
- 健康女性(無症狀) 可安全執行深蹲,注重姿勢與呼吸控制
- 初學者在懷孕或產後恢復初期:初期避免過高強度負重深蹲,建議搭配或先進行骨盆底功能強化訓練
- 有骨盆器官脫垂風險或病史者,需先接受骨盆底功能評估,再依功能選擇適合訓練方式
五、總結
深蹲本身並不是子宮下垂的直接原因,但不當的深蹲動作與過度負荷、缺乏腹內壓控制的情況下,可能會加重已有的骨盆底功能問題,進而導致子宮或其他骨盆器官下垂。因此,建議女性在進行深蹲訓練前,應了解自身骨盆底健康狀態,必要時由專業物理治療師或婦科醫師指導,才能安心進行高品質的訓練。
撰寫人:醫適能特殊族群訓練機構創辦人 蔡奇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