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各位來到Life Architect。我是Isaac Yu,一位從事人類圖培訓事業發展的人類圖實踐者,專注於企業培訓與青少年成長引導。今天我們來談談企業管理人在中年後,如何可以運用人類圖這個工具,為自己進行一場專屬的「狀態管理」探索。
為什麼需要談狀態管理:
可能有管理人會覺得,現在的人工智能工作流(如n8n、Make和Zapier)或者人工智能代理人(如Manus、OpenAI Operator或Perplexity的實驗室)已經幫人處理了許多日常重覆性工作。過往需要一個團隊完成的執行力,現在AI可能十五分鐘就完成,從此生活就可以輕鬆很多。「把多出的時間放在健身房,人工智能創造的額外收入更可以請個健身教練,那就行啦。」如果是這樣想,理論是行得通,但實際可能有以下漏洞:
- 很多人在互聯網上聲稱運用AI就可以輕鬆創造被動收入,但如果跟著方法做,很可能會發現,一到自己的手裏就搞砸。又或者需要緊隨著AI發展的快速步伐,使得自己不知不覺成為AI快速發展的奴隸,不再做回自己。
- 儘管AI比起之前,已少了很多幻覺,但要駕馭AI,讓它生成的最終產品能符合需求,並不能一次到位,反而需要人不斷地調整。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要求,不滿意AI的產品,那麼所需要花在調整的時間,可能隨時比起指示一支團隊完成同樣任務的時間更多。那麼當中要花的執行力和腦力也是不少的。
- 儘管AI能提供海量的搜索結果和資料呈現,但最終作重要決策的仍是管理人。而這一步,是離不開清晰和敏銳的大腦。
- AI可以幫助管理人創造流量,但最後的成交階段還是要回歸到人與人的真實交流接觸。沒有這一步,轉化率會受到嚴重打折。那麼說到人與人的真實交流,也離不開我們自身的狀態。
- 如果以錯誤方式運用AI,甚至會出現腦力弱化的情況。(附註一)
自我狀態不佳的例子──我的面試失敗經驗:
在筆者法律畢業不久,就曾經打算到一所補習中心應聘英文教師的職位。由於是在大量寄求職信的情況下,所收到的少有面試通知,所以那一天前晚,因面試的經驗不太多,有些緊張,結果只睡了五個多小時。
第二天,一到現場,面前就坐了三個面試官。中央的面試官看上去是六十多歲的資深主任,神情肅穆。旁邊坐的是一男一女,儘管看上去是助理,但也是戰鬥格十足。在三對一的情況下,筆者感到氣勢就被比下去一大截。
當坐下椅子沒多久,主面試官就用英文問道:「可以向我們介紹一下你的教學方法嗎?」
儘管筆者自己那時仍有一點點的教授學生的經歷,但在那個時候,筆者就感到頭腦轉不過彎、死死實實的,想起畫面,可就是想不起英文配對的單字,結果就成了:「呃……呃……我……將會用……就好像……呃……」主面試官先是皺了皺眉頭,然後又回歸了淡然。筆者知道,自己成了現場社死的主角,還好的是,當時只有筆者和三位面試官而已。當然,面試之後就沒有下文了。
筆者當時以為是自己學藝不精或不夠聰明,直到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幾年之後,當筆者教授學生英文單字時,筆者隔著口罩,不斷重覆在「Student」這個字的發音上吃螺絲釘。第二天,就被雇主以別的理由炒掉。
沒了工作,筆者在無奈地喝咖啡、休養生息時,腦中才突然想起兩件事情的共同特徵:沒有足夠睡眠!導致大腦過度疲勞。
筆者當時腦海中得到這個結論時,還是將信將疑,但兩件事情只有這個共同特徵,所以姑且試試睡飽之後的表現如何。結果我以一篇英文短文作測試,吃螺絲釘的問題不再出現,而且腦中時常有語言靈感,不自覺地跳出許多平常少用的英文單字。
來自人類圖的啟發:
自這次經歷,筆者就立即知道,需要系統性地留意並避免類似事情發生。睡飽是個好方法,但背後是否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當時筆者立即把注意力投向人類圖,並繼續深入研究。後來也有幸遇到和筆者有相似人類圖配置的朋友,與他們交談後,再結合我個人的體驗,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模式:即使是擁有「定義的邏輯中心」的人,若其設計中缺乏其他動力中心(根輪中心、意志力中心、臍輪中心和情緒中心)的穩定支持,在過度使用腦力時,似乎更容易感受到一種深層的「大腦過載」或「身心能量耗盡」的狀態。
現在隨著筆者對人類圖和狀態管理的更深入研究,基本上整體感覺比以往有明顯好轉,也更懂得如何因應不同的個人特質作相對應調整。如果您對「狀態管理」這個主題有興趣,想探索如何從自身的人類圖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精力運作節奏,提升自我覺察,可以透過 lifearchitectacademy@gmail.com 或 lifearchitect@humandesigns.net 聯絡筆者。筆者會在即將來臨的八月尾,舉行線上webinar,較詳細介紹如何從自身人類圖找到適合自己運營一人公司的狀態管理,商業模式和家庭照顧的方式。目前暫定時長為一個半小時+半小時(Q & A),依讀者的反應和人數作調整。
筆者這次談的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人類圖PHS(Primary Health System)。PHS是涉及日常進食用膳方式的探討,但不會談及哪個中心,容易有什麼問題,又該如何應對等等。筆者儘可能在有限時間內滿足各位熱心支持Life Architect的讀者。
為了準備這次webinar,可能更新的頻率會有所減少,望各位見諒。如果人數不足,筆者也會與各位已報名的朋友,透過電郵宣布取消活動。
我們下一集再見。
附註一:有關使用AI而導致腦力弱化的研究──
- Kosmyna,Nataliya,et al。「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arXiv,10 June 2025,arXiv:2506.08872,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06.08872。
- Chai, Chunpeng Zhai, Santoso Wibowo, and Lily D. Li. “The Effects of Over-Reliance on AI Dialogue Systems on 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vol. 11, article 28, 18 June 2024, doi:10.1186/s40561-024-00316-7.
免責聲明:
1. 教學與探索性質: 本篇文章及所有相關分享,旨在提供一套基於人類圖體系的個人成長與自我探索的知識框架。其內容源於本人對該體系的深入研究、個人實踐及大量案例觀察的綜合見解,僅作為教育和參考之用。
2. 非替代專業建議: 本篇文章內容不能取代任何專業的醫療、心理、法律或財務建議。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情緒、法律或財務上的問題,請務必諮詢持有相關執照的專業人士,例如您的家庭醫生、心理諮商師、律師或理財顧問。
3. 個人責任: 您理解並同意,您將對自己如何詮釋及應用本篇文章所提供的資訊,以及因此做出的所有決定和行動,負上全部責任。
4. 不保證成果: 本篇文章不保證任何特定的學習成果或人生轉變。每個人的體驗和成效,將取決於其個人的投入程度、理解、實踐和獨特的生命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