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常會發現自己不斷重複著與原生家庭類似的模式,尤其是那些從小缺乏愛的人,更容易在伴侶身上尋找「重新被養育」的感覺。
原生家庭缺愛對一個人造成的影響,往往深刻而複雜,主要體現在兩種本能反應上:一是過濾,能敏銳察覺伴侶對自己不好的地方,但容易忽略對方的好;二是補償,渴求大量的愛,試圖在伴侶身上「尋找父母」,渴望體驗無條件的愛。
首先,缺愛的人往往在感受愛的能力上存在不足。因為從小體驗到的愛太少、痛苦太多,痛苦成了他們最熟悉、甚至「安全」的感覺。這種孩子通常很聽話乖巧,試圖保持讓父母開心,起碼別發脾氣。但是當他們有要求的時候,比如想買零食,父母往往會忽視或者拒絕,讓孩子深刻感受到愛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只有讓別人快樂,才可能「被愛」。
他們因此發展出高功能的察言觀色能力,敏銳捕捉身邊人冷漠、不開心或回避的信號,然後不停地自我反省,尋找錯誤,想辦法「矯正」這種負面的氛圍。 這樣的模式長大後延續到親密關係中,會特別尋找伴侶不愛自己的跡象,卻忽略伴侶表達愛的方式。
比如,會清楚記得伴侶哪一次沒有及時回覆、哪一次回家很晚、哪一次自己因為不同意見而讓對方臉色不好看、哪一次被伴侶批評,但卻很難記得那些伴侶對自己好、稱讚自己的時刻,或是雙方一同度過的美好時光。
其次,缺愛的另一個表現是強烈的補償欲。進入親密關係後,他們渴望伴侶能夠遷就自己、愛自己,彌補小時候父母沒有給予的情感缺失。
當伴侶無法滿足這種期待,內心會非常失望,感覺對方的愛同樣是有條件的。
這種失望有時候會爆發成為情緒失控,比如歇斯底里的大吼大叫,迫使對方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愛自己,「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不會讓我失望」。
另一種表現則是不停地自我檢討,負面解讀伴侶的一切行為,然後試圖透過討好、迎合來挽回愛。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對伴侶來說,都是製造痛苦或壓力,所以往往無法換來真正的回報與安心。
譬如,伴侶可能因為工作壓力而心情不好,到家後卻因為沒有換上好臉色,就被懷疑不愛自己,迫使伴侶只能裝出積極的樣子來證明,讓雙方的溝通和信任變得更加疲憊。
甚至會開始用負面的邏輯解讀關係,他可能會認為:「她老是生我的氣,是不是嫌棄我?」於是,他變得更加焦慮,拼命工作、逃避回家,期望用外在成績彌補內心的不被理解,這樣的循環又反過來加深了雙方的隔閡。
如何走出這樣的惡性循環? 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經歷,是第一步。
當我們明白這些反應背後其實是自己內心缺乏愛的反射時,就能開始有意識地調整對伴侶的期待,減少過度的敏感與猜忌。
其次,培養感受愛的能力也很重要。可以從記錄伴侶對自己的小恩小惠開始,練習看到並感激那些愛的證據,不再只盯著負面或令自己不安的細節。這樣慢慢地,我們內心的「愛的雷達」才會逐漸活躍起來。
第三,與伴侶建立坦誠的溝通頻道,分享彼此的感受與需求。告訴對方自己的不安和期待,也聽聽對方的真實想法,能避免誤解與猜忌,共同創造更健康的依附關係。
最後,要有耐心對待自己和關係。
療癒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給自己時間去成長,學會不再被童年的缺愛陰影所左右,並從現實的愛中慢慢學會安心和滿足。透過這些努力,才有可能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中走出,讓伴侶關係成為真正的港灣,而不是再度重複舊傷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