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往往對最親近的人最「惡」? 對媽媽發脾氣、咬她、推她,卻對陌生人特別乖巧? 明明最愛媽媽,為什麼總是讓媽媽最受傷?
心理學家Winnicott告訴我們:這不是孩子的惡意,而是愛的學習過程。
▋ 什麼是關懷能力(Capacity for Concern)?
關懷和內疚就像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當內疚感被進一步整合後,寶寶開始能夠承擔責任,真正感受和關心其他人。 這個能力是建立家庭關係和工作的基礎。
學會關懷並不容易。寶寶必須經歷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 既容許自己有強烈的情感,又要學會不傷害最愛的人。
▋ 媽媽的雙重身份
Winnicott發現,在寶寶眼中,媽媽其實扮演著兩個不同的角色:
客體母親(Object-Mother): 滿足寶寶需求的媽媽,是寶寶強烈情感的目標。 當寶寶餓了、累了、不舒服時,他可能會對她很「惡」—— 咬她、推她、對她發脾氣。 她的任務是在這些情緒驅動的攻擊中倖存下來。
環境母親(Environment-Mother): 照料和保護寶寶,讓他感覺安全。 寶寶在她周圍感到平靜,也想要對她好。 她只需要做自己,為寶寶感到開心就足夠了。
這兩個角色看似矛盾,卻都是同一個媽媽。
▋ 為什麼寶寶會「攻擊」最愛的人?
想像一個餓壞了的寶寶: 他內心充滿強烈的需求和攻擊性,急需媽媽來滿足他。
在他的體驗中,他正在「無情地使用」媽媽 (Ruthless use of object) —— 就像成年人餓極了會狼吞虎嚥,顧不上餐桌禮儀一樣。
這種「無情的使用」不是惡意,而是生存的本能。 寶寶還沒學會如何既表達需求,又顧及他人感受。
關鍵是:媽媽(客體母親)必須在這種攻擊中「倖存 」(survive) 下來。
不被嚇到、不報復、不貿然撤退。 她要讓寶寶知道:你的愛不會毀掉我。
▋ 修復的魔法時刻
當寶寶的強烈需求得到滿足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他開始感到內疚:「我剛才是不是傷害了媽媽?」
這時,環境母親登場了。
媽媽還在,溫柔地陪伴著寶寶。寶寶想要「修復」——給媽媽一個擁抱、親親她、把自己的小餅乾分給她。
如果媽媽接受了這些修復的努力,寶寶就學會了: 「我的愛雖然有破壞性,但我也有修復的能力。」
▋ 當修復成為可能
這種「破壞→內疚→修復」的循環反覆發生。
每一次成功的修復,都讓寶寶更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內疚不再是壓倒性的恐懼,而是背景中可以處理的感受。
寶寶逐漸明白: 愛包含了破壞性,但破壞性不等於毀滅。
他可以是完整真實的自己,既有強烈的需求,也有溫柔的關懷。
▋ 當修復失敗時會發生什麼?
如果客體母親無法「倖存」: 她被寶寶的攻擊性嚇到了,變得抑鬱、撤退或報復。
寶寶學會:「我的愛是危險的,會毀掉我最愛的人。」
如果環境母親無法提供修復機會:
媽媽太受傷、太忙、或太專注於傷害,無法接受寶寶的修復努力。
寶寶學會:「我無法彌補我造成的傷害,之後要小心翼翼。」
結果是災難性的: 寶寶眼中的愛變成純粹的破壞,沒有修復的可能性。 這導致心理的分裂、解體,或者原始的焦慮。
▋ 愛的完整學習
真正的關懷能力意味著: 能夠接受自己愛中的破壞性,同時承擔修復的責任。
這不是壓抑破壞性,而是學會在破壞之後進行建設。
就像一個會說「對不起」並真心彌補的人, 比一個從不犯錯但也從不真心付出的人更值得信任。
▋ 成年人的修復能力
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所有修復能力:道歉、彌補、承擔責任、重建信任,都源於嬰兒時期這個看似簡單的循環: 破壞、內疚、修復、再次相愛。
下次看到孩子對最親近的人「發脾氣」後又主動擁抱時,記住這不是情緒不穩定,
而是他們正在學習人生最重要的能力: 在愛中承擔責任。
重點整理:
- 關懷能力的矛盾性:真正的愛包含破壞性,關鍵是學會修復而非避免傷害
- 媽媽的雙重角色:客體母親承受攻擊並倖存,環境母親提供修復的機會和安全感
- 破壞-修復循環:寶寶在反覆的「攻擊→內疚→修復」中學會承擔責任
- 修復失敗的後果:當無法修復時,愛變成純粹破壞,導致心理分裂或解體
- 成年關係的基礎:所有親密關係中的修復能力都源於早期這個循環的成功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