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之後的修復——寶寶如何在愛中學會關懷與責任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往往對最親近的人最「惡」? 對媽媽發脾氣、咬她、推她,卻對陌生人特別乖巧? 明明最愛媽媽,為什麼總是讓媽媽最受傷?

心理學家Winnicott告訴我們:這不是孩子的惡意,而是愛的學習過程。

▋ 什麼是關懷能力(Capacity for Concern)?

關懷和內疚就像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當內疚感被進一步整合後,寶寶開始能夠承擔責任,真正感受和關心其他人。 這個能力是建立家庭關係和工作的基礎。

學會關懷並不容易。寶寶必須經歷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 既容許自己有強烈的情感,又要學會不傷害最愛的人。

▋ 媽媽的雙重身份

Winnicott發現,在寶寶眼中,媽媽其實扮演著兩個不同的角色:

客體母親(Object-Mother): 滿足寶寶需求的媽媽,是寶寶強烈情感的目標。 當寶寶餓了、累了、不舒服時,他可能會對她很「惡」—— 咬她、推她、對她發脾氣。 她的任務是在這些情緒驅動的攻擊中倖存下來。

環境母親(Environment-Mother): 照料和保護寶寶,讓他感覺安全。 寶寶在她周圍感到平靜,也想要對她好。 她只需要做自己,為寶寶感到開心就足夠了。

這兩個角色看似矛盾,卻都是同一個媽媽。

▋ 為什麼寶寶會「攻擊」最愛的人?

想像一個餓壞了的寶寶: 他內心充滿強烈的需求和攻擊性,急需媽媽來滿足他。

在他的體驗中,他正在「無情地使用」媽媽 (Ruthless use of object) —— 就像成年人餓極了會狼吞虎嚥,顧不上餐桌禮儀一樣。

這種「無情的使用」不是惡意,而是生存的本能。 寶寶還沒學會如何既表達需求,又顧及他人感受。

關鍵是:媽媽(客體母親)必須在這種攻擊中「倖存 」(survive) 下來。
不被嚇到、不報復、不貿然撤退。 她要讓寶寶知道:你的愛不會毀掉我。

▋ 修復的魔法時刻

當寶寶的強烈需求得到滿足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他開始感到內疚:「我剛才是不是傷害了媽媽?」

這時,環境母親登場了。

媽媽還在,溫柔地陪伴著寶寶。寶寶想要「修復」——給媽媽一個擁抱、親親她、把自己的小餅乾分給她。

如果媽媽接受了這些修復的努力,寶寶就學會了: 「我的愛雖然有破壞性,但我也有修復的能力。」

▋ 當修復成為可能

這種「破壞→內疚→修復」的循環反覆發生。

每一次成功的修復,都讓寶寶更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內疚不再是壓倒性的恐懼,而是背景中可以處理的感受。

寶寶逐漸明白: 愛包含了破壞性,但破壞性不等於毀滅。

他可以是完整真實的自己,既有強烈的需求,也有溫柔的關懷。

▋ 當修復失敗時會發生什麼?

如果客體母親無法「倖存」: 她被寶寶的攻擊性嚇到了,變得抑鬱、撤退或報復。
寶寶學會:「我的愛是危險的,會毀掉我最愛的人。」

如果環境母親無法提供修復機會:
媽媽太受傷、太忙、或太專注於傷害,無法接受寶寶的修復努力。
寶寶學會:「我無法彌補我造成的傷害,之後要小心翼翼。」

結果是災難性的: 寶寶眼中的愛變成純粹的破壞,沒有修復的可能性。 這導致心理的分裂、解體,或者原始的焦慮。

▋ 愛的完整學習

真正的關懷能力意味著: 能夠接受自己愛中的破壞性,同時承擔修復的責任。
這不是壓抑破壞性,而是學會在破壞之後進行建設。

就像一個會說「對不起」並真心彌補的人, 比一個從不犯錯但也從不真心付出的人更值得信任。

▋ 成年人的修復能力

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所有修復能力:道歉、彌補、承擔責任、重建信任,都源於嬰兒時期這個看似簡單的循環: 破壞、內疚、修復、再次相愛。

下次看到孩子對最親近的人「發脾氣」後又主動擁抱時,記住這不是情緒不穩定,
而是他們正在學習人生最重要的能力: 在愛中承擔責任。

重點整理:

  1. 關懷能力的矛盾性:真正的愛包含破壞性,關鍵是學會修復而非避免傷害
  2. 媽媽的雙重角色:客體母親承受攻擊並倖存,環境母親提供修復的機會和安全感
  3. 破壞-修復循環:寶寶在反覆的「攻擊→內疚→修復」中學會承擔責任
  4. 修復失敗的後果:當無法修復時,愛變成純粹破壞,導致心理分裂或解體
  5. 成年關係的基礎:所有親密關係中的修復能力都源於早期這個循環的成功建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火相傳・Hearitage
0會員
4內容數
精神科醫生・心理科普作者 榮格心理分析受訓中 @ ISAPZURICH 分享心理健康與精神分析文章
2025/08/06
心理學家Winnicott揭示:寶寶從「小皇帝」到學會真愛的關鍵過程。透過「破壞幻想」,寶寶發現媽媽在情緒風暴中依然存在,從而學會區分內心與現實,建立真實關係。適度的攻擊性是保護自己、建立界限的健康能力。
Thumbnail
2025/08/06
心理學家Winnicott揭示:寶寶從「小皇帝」到學會真愛的關鍵過程。透過「破壞幻想」,寶寶發現媽媽在情緒風暴中依然存在,從而學會區分內心與現實,建立真實關係。適度的攻擊性是保護自己、建立界限的健康能力。
Thumbnail
2025/08/05
心理學家 Winnicott 發現,坐月子期間媽媽的「廢寢忘食」其實是「原初母性專注」,幫助寶寶心理自我誕生。媽媽像整理樂高積木般協助寶寶分辨情緒,這段關係奠定一生的安全感基礎。
Thumbnail
2025/08/05
心理學家 Winnicott 發現,坐月子期間媽媽的「廢寢忘食」其實是「原初母性專注」,幫助寶寶心理自我誕生。媽媽像整理樂高積木般協助寶寶分辨情緒,這段關係奠定一生的安全感基礎。
Thumbnail
2025/08/04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 Winnicott 發現,寶寶的內心世界如散落的拼圖碎片,需要慢慢整合。從未整合狀態到學會區分內外世界,從投射情感到建立人際關係,每個發展階段都影響我們一生的情感模式。
2025/08/04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 Winnicott 發現,寶寶的內心世界如散落的拼圖碎片,需要慢慢整合。從未整合狀態到學會區分內外世界,從投射情感到建立人際關係,每個發展階段都影響我們一生的情感模式。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這本新書,據說治癒了很多媽媽的心靈。跟上一本《如果我不乖,媽媽妳還愛我嗎?》一脈相承,上次要治癒孩子的小小內心世界,今次是對強大又脆弱的媽媽內心說話。
Thumbnail
這本新書,據說治癒了很多媽媽的心靈。跟上一本《如果我不乖,媽媽妳還愛我嗎?》一脈相承,上次要治癒孩子的小小內心世界,今次是對強大又脆弱的媽媽內心說話。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