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我的「說明書」:從Burnout到確診ADHD與ASD的旅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這不是一篇醫療指南,而是我一路跌跌撞撞的使用手冊更新紀錄。

raw-image

一、失速的那一天

我一直以為,也一直被認為,我是那種——容易累、容易悲觀、容易想很多的人。

像是什麼事情都得靠意志力硬撐,一不小心就會失控。


多年來,我把自己想像成一台舊機器——

有點鏽、有點慢,偶爾卡住還會重複回放。


直到有一天,我聽從了外界的建議,而不是心理與身體的聲音。

界線建立!領 ◉ 域 ◉ 展 ◉ 開!」(對,我是動漫迷)


我有展開過領域嗎?沒有。我甚至沒有循序漸進地展開。


那一天,機器因為運轉過熱——停了。


那是一場長期憂鬱堆積而成的 Burnout(職業倦怠),嚴重到需要住院。


我像是被拔掉電源,只剩外殼。 什麼都做不了,也什麼都不想做。

世界安靜下來,只剩下靈魂卡在這個皮囊裡。



二、在另一種醫療節奏裡

這次的住院,不只是治療,更像是一場強制重灌。


我身處在一個醫療資源有限、步調很慢的地方。

不像我過去習慣的制度——


這裡沒有快速的診斷,沒有立刻見效的藥。


每天,我的任務只有三件事:

  • 參加心理治療與團體討論
  • 嘗試靜下心完成一些簡單的創作
  • 在院子裡曬太陽


也是在這裡,我第一次感受到「舒適圈」或「同溫層」這個詞。


才意識到——我從來沒有在舒適圈裡待過。我一直以沒有任何裝備的戰士的身分在打仗。


我習慣一直生活在高壓、責任堆疊、不被理解,

就連自己對自己的理解,也會被說是錯誤的環境。

即使快撐不住了,也還在告訴自己: 「過了這一個魔王關,我就要獨自等級提升了。」



三、誤診與反覆的期待落空

一開始,醫生判斷我只是重度憂鬱症,開了抗憂鬱藥。


我很努力配合,也很想變好。

但每一次調藥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空轉。


我換過不少藥,有些根本沒有效,有些讓我更加疲憊。 甚至一度以為——是不是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


醫院的諮商師跟我說:「你的想法不改變,好不起來。」讓我跌入谷底...


我也很痛苦。 越想拋掉那些讓我卡住的想法,它們就像黏在手上的口香糖——甩不掉。


到底是我太難搞,還是我根本被看錯了?



四、原來是 ADHD

覺得沒藥、沒人可以救得了我,情緒崩潰的我被轉送到另一個護理站。


一位醫師忽然問了我一句:

「你是不是都會把衣服的標籤剪掉?」 我愣了一下:「對啊,因為很癢,這不是很正常嗎?我爸也這樣啊。」


醫師微微一笑:「我們來做個 ADHD 測驗吧。」


那句話,像一塊拼圖,突然卡進我的人生。

我開始回想—— 小時候就有像蟲一樣的蠕動坐姿(但我都沒有跑來跑去,我很努力乖乖的坐在位置上)、奇怪睡姿、做事拖延、控制不了的脾氣, 那些總是「做到一半的3分鐘熱度」挫敗、對人際關係的不解以及疲憊……


這些不是「我不夠努力」,


而是我從一開始就拿錯了操作手冊。


經過更深入的諮商,我被告知可能也屬於另一個神經多樣性成員——ASD(自閉症譜系障礙)。.....又不是什麼聯名品牌,買一送一,划算大放送的特價會。

不過,撇開中文字面上的成見,行為療法的相關資訊,對我的意義重大。



五、找到正確的潤滑油

確診 ADHD 之後,我開始嘗試相關藥物。


每一種藥都有副作用(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需由醫師評估): 有的讓我流鼻血、有的讓我頭暈、有的讓我完全失去食慾。


藥物的不良反應,應該馬上反應給專業人士知道...

你的反饋,對專業的醫生來說,不該被視為「麻煩的病人」(這是開玩笑的說法)。


終於——我找到了一種藥,讓我感覺到某個地方鬆開了。


那是一種內部齒輪開始轉動的感覺。 我開始能平靜專一思考、能做事,不再那麼容易卡住。(還是會卡住呦,只是某部分的生活變得更簡單了)


(注意!它不是仙丹妙藥,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讓我有動力去行動。有的人需要的是專注力,有的人需要情緒穩定,有的人需要減少疲憊……)


即便是同一種藥物,劑量不同效用也不同。(在找到合適藥物以及劑量之前,覺得要頻繁的跟醫生討論)


我參加過自助小組的分享會,發現原來很多人都試過十種以上的「工具」。


我終於找到一個適合我的——不完美,但剛剛好,足夠讓我重新開始。



六、我的體悟:原廠說明書不是標準配備

我想對正在閱讀的你說:

你絕對值得擁有一份「原廠說明書」,去理解自己的獨特設定。

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你就能再次運轉。


  • 有不舒服的感覺,不用害羞去尋求幫助。
  • 醫生也可能會誤診,但這不代表你該放棄。


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樣,長期在某種痛苦中硬撐,覺得哪裡不對勁,卻又覺得是自己「想太多」。


我們用錯誤的說明書運作自己,用別人的標準修理自己, 結果只是越修越壞。


但你要知道:

你不是壞掉的機器,你只是還沒找到正確的操作方式。



七、我還在路上

我不會說自己已經完全康復了。

也還在學習怎麼與自己相處、怎麼拿捏那個介於努力與放棄之間的力道。


但我知道——我不再用錯的方法修理自己了。


我開始願意保養這台機器、善待它、聽聽它的聲音。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快要壞掉了,


或許不是你真的壞了, 而是一直沒有人告訴你—— 你是另一種機型,需要另一份說明書。



🔖 帶走的一句話

你不是壞掉的機器,只是還沒找到正確的操作方式。


📌 下次,我想寫寫

以前的生活,確診前的日常趣事以及困擾和卡關。


🪐 也想聽聽你——

你是不是也有一台「常常卡住」的腦袋? 你找到你的說明書了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餘燼與花_The House of 3 Shadows
0會員
2內容數
這裡是一間有兩盞燈的房。 一盞微亮,是 Lina 用來寫春天的; 一盞閃爍,是 Sonja 拿來縫補憤怒的。 深夜,燈都熄了之後, ghosthost_girl 會靜靜坐在角落,讓縫線貓守門。 而我,在燈光的殘影與失訊中,慢慢學會不逃走。 這裡不是寫給所有人。 只是寫給——還沒熄滅的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實際的行動力和控制力,有充分的認知,就能設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目標與計劃。這本書比較不像手把手教你操作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陪你整理心態、訓練思維的指南書。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實際的行動力和控制力,有充分的認知,就能設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目標與計劃。這本書比較不像手把手教你操作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陪你整理心態、訓練思維的指南書。
Thumbnail
事先聲明,這個方法沒有科學實證,也沒有暢銷書掛保證,我承認我也試著看書找方法,實踐過幾次沒有效果後,自己胡亂摸索出本篇的方法,背後運作必定有一點理論基礎,但今天就姑且就放輕鬆笑看。這次雖然我搞得甚麼三階段五步驟,說穿了重點就只有自由書寫,再加上檢查與獎勵機制幫助你更好的進入狀況。
Thumbnail
事先聲明,這個方法沒有科學實證,也沒有暢銷書掛保證,我承認我也試著看書找方法,實踐過幾次沒有效果後,自己胡亂摸索出本篇的方法,背後運作必定有一點理論基礎,但今天就姑且就放輕鬆笑看。這次雖然我搞得甚麼三階段五步驟,說穿了重點就只有自由書寫,再加上檢查與獎勵機制幫助你更好的進入狀況。
Thumbnail
這是一本結合腦科學與心理學,你覺得自己容易有拖延的毛病嗎?下定決心想要好好努力,卻經常半途而廢,想要徹底擺脫容易拖延的標籤,你需要來瞭解這些簡單實用的小技巧。
Thumbnail
這是一本結合腦科學與心理學,你覺得自己容易有拖延的毛病嗎?下定決心想要好好努力,卻經常半途而廢,想要徹底擺脫容易拖延的標籤,你需要來瞭解這些簡單實用的小技巧。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這本《寫吧!為了抵達自己》書籍內容豐富,兼具寫作與靈修兩大元素,作者沒力史翠普分享了她的寫作心得以及在躁鬱症影響下的生命故事。探索自我與寫作的關聯,帶給讀者慰藉和啟發。閱讀後,除了寫作技巧之外,更可從中汲取勇氣與堅忍。
Thumbnail
這本《寫吧!為了抵達自己》書籍內容豐富,兼具寫作與靈修兩大元素,作者沒力史翠普分享了她的寫作心得以及在躁鬱症影響下的生命故事。探索自我與寫作的關聯,帶給讀者慰藉和啟發。閱讀後,除了寫作技巧之外,更可從中汲取勇氣與堅忍。
Thumbnail
不知不覺就來到第60篇閱讀筆記,六十有很多意義,是一個輪迴,也象徵新的開始。決定收起年少時對於響亮名稱的執著,單純地以週記為出發,期許自己能夠一週分享一本書,分享思想在文字間的跳動,以及紀錄選書的初衷。 從定義到最後的解方,作者分享作為冒牌者症候群的對抗心法,或許是親身經歷的關係,沒有過多的學
Thumbnail
不知不覺就來到第60篇閱讀筆記,六十有很多意義,是一個輪迴,也象徵新的開始。決定收起年少時對於響亮名稱的執著,單純地以週記為出發,期許自己能夠一週分享一本書,分享思想在文字間的跳動,以及紀錄選書的初衷。 從定義到最後的解方,作者分享作為冒牌者症候群的對抗心法,或許是親身經歷的關係,沒有過多的學
Thumbnail
今天我翻找到以前我曾寫過的一本書內容摘要筆記,《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我突然發現以前做筆記,都寫滿滿的字,還寫了兩面的A4。剛就快速的決定把我做的這本書的內容筆記,畫成圖解。
Thumbnail
今天我翻找到以前我曾寫過的一本書內容摘要筆記,《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我突然發現以前做筆記,都寫滿滿的字,還寫了兩面的A4。剛就快速的決定把我做的這本書的內容筆記,畫成圖解。
Thumbnail
瑞典國民書!腦科學實證的健康生活提案
Thumbnail
瑞典國民書!腦科學實證的健康生活提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