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篇醫療指南,而是我一路跌跌撞撞的使用手冊更新紀錄。

一、失速的那一天
我一直以為,也一直被認為,我是那種——容易累、容易悲觀、容易想很多的人。
像是什麼事情都得靠意志力硬撐,一不小心就會失控。
多年來,我把自己想像成一台舊機器——
有點鏽、有點慢,偶爾卡住還會重複回放。
直到有一天,我聽從了外界的建議,而不是心理與身體的聲音。
「界線建立!領 ◉ 域 ◉ 展 ◉ 開!」(對,我是動漫迷)
我有展開過領域嗎?沒有。我甚至沒有循序漸進地展開。
那一天,機器因為運轉過熱——停了。
那是一場長期憂鬱堆積而成的 Burnout(職業倦怠),嚴重到需要住院。
我像是被拔掉電源,只剩外殼。 什麼都做不了,也什麼都不想做。
世界安靜下來,只剩下靈魂卡在這個皮囊裡。
二、在另一種醫療節奏裡
這次的住院,不只是治療,更像是一場強制重灌。
我身處在一個醫療資源有限、步調很慢的地方。
不像我過去習慣的制度——
這裡沒有快速的診斷,沒有立刻見效的藥。
每天,我的任務只有三件事:
- 參加心理治療與團體討論
- 嘗試靜下心完成一些簡單的創作
- 在院子裡曬太陽
也是在這裡,我第一次感受到「舒適圈」或「同溫層」這個詞。
才意識到——我從來沒有在舒適圈裡待過。我一直以沒有任何裝備的戰士的身分在打仗。
我習慣一直生活在高壓、責任堆疊、不被理解,
就連自己對自己的理解,也會被說是錯誤的環境。
即使快撐不住了,也還在告訴自己: 「過了這一個魔王關,我就要獨自等級提升了。」
三、誤診與反覆的期待落空
一開始,醫生判斷我只是重度憂鬱症,開了抗憂鬱藥。
我很努力配合,也很想變好。
但每一次調藥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空轉。
我換過不少藥,有些根本沒有效,有些讓我更加疲憊。 甚至一度以為——是不是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
醫院的諮商師跟我說:「你的想法不改變,好不起來。」讓我跌入谷底...
我也很痛苦。 越想拋掉那些讓我卡住的想法,它們就像黏在手上的口香糖——甩不掉。
到底是我太難搞,還是我根本被看錯了?
四、原來是 ADHD
覺得沒藥、沒人可以救得了我,情緒崩潰的我被轉送到另一個護理站。
一位醫師忽然問了我一句:
「你是不是都會把衣服的標籤剪掉?」 我愣了一下:「對啊,因為很癢,這不是很正常嗎?我爸也這樣啊。」
醫師微微一笑:「我們來做個 ADHD 測驗吧。」
那句話,像一塊拼圖,突然卡進我的人生。
我開始回想—— 小時候就有像蟲一樣的蠕動坐姿(但我都沒有跑來跑去,我很努力乖乖的坐在位置上)、奇怪睡姿、做事拖延、控制不了的脾氣, 那些總是「做到一半的3分鐘熱度」挫敗、對人際關係的不解以及疲憊……
這些不是「我不夠努力」,
而是我從一開始就拿錯了操作手冊。
經過更深入的諮商,我被告知可能也屬於另一個神經多樣性成員——ASD(自閉症譜系障礙)。.....又不是什麼聯名品牌,買一送一,划算大放送的特價會。
不過,撇開中文字面上的成見,行為療法的相關資訊,對我的意義重大。
五、找到正確的潤滑油
確診 ADHD 之後,我開始嘗試相關藥物。
每一種藥都有副作用(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需由醫師評估): 有的讓我流鼻血、有的讓我頭暈、有的讓我完全失去食慾。
藥物的不良反應,應該馬上反應給專業人士知道...
你的反饋,對專業的醫生來說,不該被視為「麻煩的病人」(這是開玩笑的說法)。
終於——我找到了一種藥,讓我感覺到某個地方鬆開了。
那是一種內部齒輪開始轉動的感覺。 我開始能平靜專一思考、能做事,不再那麼容易卡住。(還是會卡住呦,只是某部分的生活變得更簡單了)
(注意!它不是仙丹妙藥,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讓我有動力去行動。有的人需要的是專注力,有的人需要情緒穩定,有的人需要減少疲憊……)
即便是同一種藥物,劑量不同效用也不同。(在找到合適藥物以及劑量之前,覺得要頻繁的跟醫生討論)
我參加過自助小組的分享會,發現原來很多人都試過十種以上的「工具」。
我終於找到一個適合我的——不完美,但剛剛好,足夠讓我重新開始。
六、我的體悟:原廠說明書不是標準配備
我想對正在閱讀的你說:
你絕對值得擁有一份「原廠說明書」,去理解自己的獨特設定。
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你就能再次運轉。
- 有不舒服的感覺,不用害羞去尋求幫助。
- 醫生也可能會誤診,但這不代表你該放棄。
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樣,長期在某種痛苦中硬撐,覺得哪裡不對勁,卻又覺得是自己「想太多」。
我們用錯誤的說明書運作自己,用別人的標準修理自己, 結果只是越修越壞。
但你要知道:
你不是壞掉的機器,你只是還沒找到正確的操作方式。
七、我還在路上
我不會說自己已經完全康復了。
也還在學習怎麼與自己相處、怎麼拿捏那個介於努力與放棄之間的力道。
但我知道——我不再用錯的方法修理自己了。
我開始願意保養這台機器、善待它、聽聽它的聲音。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快要壞掉了,
或許不是你真的壞了, 而是一直沒有人告訴你—— 你是另一種機型,需要另一份說明書。
🔖 帶走的一句話
你不是壞掉的機器,只是還沒找到正確的操作方式。
📌 下次,我想寫寫:
以前的生活,確診前的日常趣事以及困擾和卡關。
🪐 也想聽聽你——
你是不是也有一台「常常卡住」的腦袋? 你找到你的說明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