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離開〉2025中場回顧
無論是學生時期或是現在已成為社畜都一樣,都覺得暑假過一半,年末就已近在眼前。不知為何,體感下半年總是過得比上半年快很多。還是因為一個是開始一個是結束,而萬事起頭難,所以才會感覺年初到年中總是節奏緩慢;但年中到年末總是過得飛快?
來簡單回顧一下我上半年都做了些什麼:
年初,單位發生了一波離職潮,導致留下來的我們勞務量加倍,迫使我也開始思考是否該轉換跑道。
第一次(當初在想,可能也是最後一次?)參加公司的春酒,抽到了現金紅包!雖然是加碼獎,但是也比起安慰獎滿足得多。
三月時被調職,雖然仍在同一單位服務,但是換了不同部門,完全是從頭學起。說不怕是不可能的,我怕死了,每天憤世嫉俗地唉聲嘆氣和偷罵奧客,身心俱疲。
六月初,新手期才剛適應地差不多了,在覺得一切終於慢慢步上軌道時:我的組長被調走。換了一位資歷也很深,本在其他單位同職位的前輩接任。又得重新花時間與精力磨合。唯一不幸中的大幸:新來的組長友善開放,讓我慢慢跟上就行。
七月,又迎來工作上的繁忙期,每天馬不停蹄地努力工作,偶爾抬起頭看看才發現:換月了。
看起來不是特別順利,卻也不算十分慘澹;並沒有特別努力,僅僅只是順其自然。這就是我2025上半場大致的賽況。
雖然有些動盪,但總得來說還算是中規中矩,沒有大喜、沒有大悲。
……如果真是這樣就好了。
我在年中主動切斷與某位親密朋友的聯繫。今年彼此的生命中都發生了很多事,關係中也有許多交流與衝突,改變了我對他的看法,也讓我重新審視這段友誼:「我想要的真是這樣的朋友關係嗎?」
在交流中感覺不被尊重、說出口的話不被重視、友善與愛的行為被當作理所當然。
我還能再騙自己這只是關係中普普通通的小摩擦而已嗎?
如果「是」,我要漠視自己的感受到什麼時候?如果「否」,我是不是該做出某種程度的改變?
在自我負面感受與情誼過往的親密時光,我選擇相信「此時此刻的我」。
現在的我看見了現在的他,但現在的他已經看不見現在的我。無論何其絢爛,昨日永遠已是昨日。活在當下的我,只能懷念過往,走向未來。
我選擇了離開。
離開這段已經開始傷害我的親密情誼,離開委屈求全的自己,離開曾以為無法撼動的枷鎖--成為一個現在的我、一個此時此刻的我。
決定離開時,我的內心有很多雜音:多年的情誼怎麼能說斷就斷?你是在逃避?你會不會後悔?你這樣離開的後果是什麼?你能承擔嗎?……
我以為我會難過很久。但其實沒有。大概兩三周後就已經恢復九成狀態,差的那一成是因為我們之間仍有其他共友在被他用一樣的方式與模式對待。真是無奈。
主動告別一段不適合自己的關係,過程雖然會經歷很多負面感受,但這個選擇帶來的好處遠比壞處來的多更多,也更值得期待。我真正告別這段關係以後,我知道:我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我知道有些人、有些關係,即使以往很親密無間,不代表未來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日子,彼此都會如此契合。我還知道了,身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思考的人類,我是有權力向不想要的人事物甚至是關係說「不」的。
那一刻我知道,我成長了。
無論在職場或是生活中,我會帶著這樣的覺醒和覺悟面對2025的下半場甚至於未來人生的每時每刻:
允許自己快樂、允許自己哭泣;允許自己感受、允許自己做選擇。
承上,如果他人會因此感到難受,也只是因為彼此處理感受和情緒的方法與時間不一樣而已。他人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你不必為此負責,更別一起感到難受,你的精力值得花在其他更好的事情上。
如果在某些關係上,發現彼此並沒有想像中靠近,先不要急著感到難過或是切割,好好觀察與思考,可能就會發覺,倒也沒有語言文字中那麼疏離,畢竟言不盡意,語言文字有其侷限性。
重要的是:不要停止思考、不要停止感受、不要停止選擇;並且知道一切都是中性的。
/
你好,我是君蘊。
活在世界上某角落,一個20代的社畜女子。這裡有些生活中的回憶、感想、體悟或認知。不夠嚴謹、詞不達意、言不盡意或為常態。
請自由閱讀你需要的字句或想法。我不會試圖改變你,也不會尋求你的認同,我只是想要提供給這世界一個樣本:有一個人是這樣生活與思考的。
永遠支持:「人不能滿足於認知外的幸福,所以最好的應對方法是持開放的態度,去擁抱更多認知,這樣就會有千百萬種方法可以感到幸福!」所以最近正在嘗試踏出舒適圈去做些本來想做,卻因為太多藉口而沒去做的事!
真誠待人,真誠待己,活得開心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