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Thread 上有人在討論:「青鳥家塵封已久的祖譜,打開卻發現祖先是中國人,會是啥反應?」
對筆者而言,這個問題的假設本身存在不少漏洞。其一,祖先的國族認同,本來就未必等同現代人的國族認同。放眼全世界,許多國家或民族過去也曾分分合合,不同歷史時間點擁有不同的群體認同並不奇怪。
其二,這類問題被筆者歸類為『一中框架』中的『文化統戰』考古題(未來會再寫一篇)。什麼是統戰考古題?舉個例子來說,十幾年前很流行的風向『如果中國民主化了,台灣想不想統一』?這題標準答案不是去分析利弊得失,而是發現題幹錯誤的假設──中國不會有民主化的一天!換而言之,我們不是去多方求證自己的祖先是否來自中國,而是去思考:多數島民的祖先來源明明都已經不可考了,為什麼我們還在討論這個?台灣社會為什麼要意祖先?或者,為何中國覺得這類型的論述,是可以有效挑撥台灣人的國族認同?

高雄鳳山龍山寺。日本、越南、韓國,會去在乎龍是不是從中國來的嗎?(照片為作者親自拍攝,請勿挪為他用)
除了有『漢人』、『閩南人』、『華人』等多重文化概念束縛『台灣人』之外,在國族認同中,最令台灣人感到困惑困擾的一直是『血統』和『祖先』這兩個『人間』的向度。筆者也曾在解構中華的系列之三『遺忘的人間』提到這個議題,只可惜論述上還力有未逮。
自己不敢說已經完全脫離這些議題的影響力,但至少現階段個人對於這兩個議題,有進一步的解讀:『血統』的本質是『時間』,『祖先』的本質是『語言』,而台灣人認同就是被困在這些『由中國所定義的過去』。
血統的本質是時間
這個概念已經在解構中華(1):虛構的時間中提過:『中華民族』的本質,並不在於現代科學的生物基因,而是在於由共同歷史文化所塑造的國族認同。
『中華民族』是在20世紀初才被梁啟超『創造』出來的時間魔法,其透過縫補時間連續性的『朝代史觀』,為中國修訂一套自古貫今的歷史,去證明這個民族的存在;但另一方面,根據近代的科學研究,中國南北的基因差異甚大。南方的基因和越南、台灣相近,北方基因和日本、韓國、蒙古類似,更別說圖博、東突厥的基因又是另一款(參考資料:東亞人類基因組合)。
基因科學的證據,反倒是證明『中華民族』、『華人』、『漢族』、『炎黃子孫』的概念,從來就不是固著在血緣之上,反而更接近一種可以被挑戰與解構的『時間概念』;所以有些台派喜歡拿平埔族血統來證實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反而會被困在這道考古題之中。因為中國主張的血緣,從來就是虛構的。

2022年高雄駁二,四百年台灣人特展,當年的祖先雖然沒有台灣人的概念,卻也不可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照片為作者親自拍攝,請勿挪為他用)
祖先的本質是語言
這個項目,筆者將分成島外、島內兩個層次來探討。這兩層理解,都和筆者德國留學的生活經歷相關。
其一,為何外國人很常覺得台灣人的祖先是從中國來?基於這樣的偏見,而進一步將台灣放在『一個中國』、『華人社會』的框架看待;
其二,祖先為何在台灣仍然是一個議題?本島人總是難以擺脫『自己祖先來自中國』的帽子,在許多時候,甚至影響到自身國族認同的建構。
為什麼外國人覺得台灣人來自中國?
自己在德國的經驗,台灣人是真的很容易被當成中國人(這裡指涉的並非外貌)。不管是不太了解東亞,或是對東亞太過熟悉的德國人,在這點卻有很相似的偏見。這邊主要是針對後者,因為正是後者這類型的德國人問過筆者:台灣人的祖先都是從中國來的對吧?
當時筆者一直很糾結對方的想法,直到發現:台灣人使用的語言造成對方的認知偏誤(搞錯重點)。當我們在國外,和中國人有說有笑、講著德國人聽不懂的共通語言,找Chinese 語言交換也有台灣人應徵的時候,我們能不被當成中國人嗎?
現在礙於國際政治情勢,大家或能體認到兩岸兩國政治制度的不同,但我們還是難以從同文同種的束縛之中脫身。因為台灣人沒辦法一邊講 Chinese,一邊又說服他國人自己不是 Chinese。使用 Chinese 就是會提醒外國人,我們也是從 China 來的。
『語言』不只連通國族認同,又同時涵蓋到本章處理的『血緣』和『祖先』等人間向度。對外的介紹:我是台灣人,我講台語,而台語和華語無法互通的程度,就好比德語和英語──這句話會省掉很多不必要的解釋和麻煩。
筆者也已經在多篇文章不斷強調:『美國 v.s. 英國』的例子,完全不適用和中國處於敵對關係、量體差異極大、有民主獨裁之差、經歷多重殖民兼語言轉換的台灣。當台灣不像美國有能耐輸出世界秩序時,向外人以英美的例子比喻中台的關係,其實非常不智,反而變相強化『台灣人祖先從中國來』的既有印象。

桃園國際機場。以華語對外行銷台灣,完全是錯誤的國家的政策,這只會加深外國人對台灣人就是文化中國人的偏見。(照片為作者親自拍攝,請勿挪為他用)
有些德國人的祖先其實不是德國人
隨著在德國生活的時間愈來愈長,也讓筆者理解到,語言對於一個社會的重要性。在提到台灣社會自身的狀況之前,請容筆者以德國社會作為例證。
一般台灣人或許對德國的印象都還停留在金髮碧眼單一民族,但擁有移民面孔的德國人其實愈來愈多,多元程度甚至遠在台灣之上。早年有來自南歐或土耳其的移工,近十年則有西亞的穆斯林難民。
而一個社會要如何容納一個這麼多不同背景的族群?答案其實就是『共同語言』。
也因為筆者會說德語,有次就直接被主管笑著稱讚:那你也是德國人了。雖然成為德國人當然沒有他講的那麼輕鬆,但言談之間卻也點出:想要融入當地社會,就是講當地共同語言。擁有共同語言的社會,才能包容祖先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而不分先來後到的前提,正是共同語言。
筆者的許多同事,如果從姓氏來看,有來自義大利、丹麥、斯拉夫地區(XXski)等等;細問祖先,講出來的有波蘭、俄羅斯(好幾個)、白俄羅斯等等。但為什麼他們沒有因為祖先或是姓氏,動搖自己的國族認同?答案是因為他們都講一口標準的德語,以至於筆者這個外人,無法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他們有祖先不是德國來的!

德國卡古早時陣的國校仔教室。(照片為作者親自拍攝,請勿挪為他用)
台語作為天然國防的崩潰
台灣當然不是沒有主流語言,而是我們的主流語言『華語』,對外無法對國際闡明台灣和敵國的互不隸屬,反而強化『台灣人祖先來自中國』、『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偏見;對內,不管是80年前,還是今天,都有不同批的中國人,無法透過語言轉換完成對台灣的歸化,所以他們和他們的後代也忘不了自己的祖先就是中國人。
如果台語(特定區域則是客語、各原住民語)無法成為台灣人的規化標準,我們能去指責那些張牙舞爪的中配亞亞嗎?是我們降低他們禍亂台灣的成本;國民黨為何還活的好好的?因為我們已經無法透過語言的異樣性,去說服他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了,所以投給KMT又有何不對?
沒有語言主體性,才會要意祖先
某些台派主張的『多元』,其實是一種虛無空泛的『混亂』,也不具備國家意識型態。主張社會要有強力的共同語言,本就是正常國家很常見的做法,如同筆者看到的現代德國社會。不管是『多元』或『民主』,當其缺乏語言等國族邊界的保護時,國族意識形態上的崩潰只是時間早晚,過度討論祖先就是前兆。
主張『多元語言文化』,在台灣的場域,很多時候不是拿來保障更為弱勢的客語和原住民語,反而是在為『外省人』或『中國化的本島人』,不需要學任何本土語提供開脫的藉口,因為講華語也被開示成一種多元。主張多元文化語言並不是真的在幫外省人(編按:二戰後第一批中國移民),反而是在害他們。

高雄鹽埕,台灣特有的街道氛圍。(照片為作者親自拍攝,請勿挪為他用)
只要這個藉口還被社會認可,願意歸化台灣的人,將永遠背負祖先是外省人的歷史原罪標籤,無法透過任何政治之外的共同標準來成為『正港台灣人』。而整個社會也不斷地圍繞著死去的祖先,爭吵分辨究竟是誰先來後到,甚至得出『除了原住民之外,大家都是中國人』的荒謬結論;
不願意歸化者,將永遠維持殖民者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態,中國人意識形態和祖先連結,將世世代代無法被斷開。直到台灣社會毀滅之前,這樣的惡意和敵意將永遠被包容。
沒有國家,才會要意祖先
並不是說祖先的議題不存在或不能討論,而是這個議題已經被過度放大,既畫錯重點也沒有任何意義。
同樣也是近代的移民社會,正常人會沒事去問美國人,你的祖先是從歐洲,還是非洲哪裡來的嗎?瑞士人難道要先確認自己的祖先和德國、奧地利、義大利、法國都沒有關係,他才能當瑞士人嗎?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又比台灣人更擅長保存舊物的德國人,其實也是有類似祖譜的家庭樹(family tree),聽說可去某些公家單位申請調查。這是從某個同事口中問到的資訊,不過他本人對自己的祖先根本沒有任何興趣,因為他就是德國人!他不需要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德國人,才有成為德國人的資格!

高雄西子灣的海岸,是台灣人的海岸。(照片為作者親自拍攝,請勿挪為他用)
說到底,『祖先之辯』的考古題之所以讓當時的筆者那麼不悅,大概是因其本身就存在一種『台灣不是國家』、『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預設立場,所以祖先或血緣的問題才會被凸顯出來。而這種的預設立場,又和台灣目前和中國基本上同文同種有極大的相關。
除了語言使用的問題之外,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多元民族國家的瑞士,之所以不需要像台灣面對這樣的問題,正因為他們被承認為國家,國民也具備完備的國家意識形態。因此,根本不會在日常生活中意識到,『祖先』或『血緣』也能是一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