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LP高階課程的學習有點像是將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用最前淺顯易懂的語言,並用可以實際跟來談者互動的技術展演出來,有點像是把心理學理論的內容當作是原料,用感官與當下的互動作為料理的過程,創造出一道獨一無二的只屬於執行師與來談者的料理。
在談到生存策略4F(戰、逃、僵、討好)的正、反面特色時,以往覺得再熟悉不過的字面意思,在庭韶和忘形兩位老師的說明下,有了更具體和立體的詮釋和畫面,也更理解在每個生存策略的兩面性,而非只是絕對的站位。
「戰」的強勢其實也是某種別無選擇,甚至是渴求他人尊重與被看見卻求而不得的脆弱;「逃」看似消極,但其實很常以過度努力或是過度焦慮反應,目的是為了幫助自己逃離最不想面對的那個人、事、物;「僵」的抽離,或許是更深層的創傷反應,因為怎麼做都不對,只好不反應;「討好」是需要被需要,或是更渴望透過付出去換得關愛,背後的意圖通常也藏有更深的不安全感。
我想起自己的父親,在我懂事開始,好像很常以生氣去表現自己的情緒,小時候不太懂他為什麼生氣,或是因為什麼生氣,只會感覺到好像有種無預期的風暴有時會襲來,但等風暴過後好像又會雨過天晴。小時候摸不透什麼事情會觸發他的怒氣,只能用每一次的單一事件嘗試自己去歸納原則,每一次都好像踩地雷,踩過後自己在內心標示個旗子,提醒自己下次不要踩。後來長大跟自己的妹妹討論時,才發現她也有同樣的困擾。
於是,當時年紀還小的我們,當碰到責備時,最常做的就是「僵」的反應,不回嘴也不過度展露情緒,只是安靜著,等待著暴風雨過去。但是,後來長大才發現,或許在看似「戰」的情緒背後,可能有更多是對於事情不如預期、不知道如何教養,甚至是沒有合適語彙表達失望的無助,只是當時爸爸也還在學習如何當爸爸,而我們年紀都太小,都還不夠成熟,成熟到可以讀出那些生存策略背後的無助。
「逃」應該也是成年後的我最常使用的策略。或許是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一直都沒有安全感,或是焦慮於不可控未來的發展,加上後來的職業強調專業幕僚養成的訓練,總是希望可以多想一步、多做一些,以為這樣就可以讓未來的自己輕省些。但是在時間跨度放得太大的前提之下,沒有為未來的自己騰出更多活動空間,反而收進來更多的焦慮。
以前養成的工作習慣告訴我,再如何縝密的提案與活動流程,當天一定都會有突發事件或是臨機應變的狀況,一開始會責怪自己是否規劃得不夠仔細,後來隨著經驗累積,也更意識到人就是最大且不可控的變因。與其嘗試把計劃做得滴水不漏,或許更需要的是保留彈性,無論是時間、資源還是人員調度的彈性,或是更重要的是——保有心態的彈性,願意相信一起共事的團隊成員會互助合作、及時補位,以及也身為團隊一員的自己,已經具備足夠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