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於NLP的概念,之前有陸續在庭韶老師的其他課堂上聽過,但實際加入NLP專業執行師訓練的課程,理解完整的理論發展、概念與應用,仍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無論是對於人性的多元觀點、與自己同在與安頓身心的方式,操作上都不困難,但重要的反而是心態的調整,以及如何讓自己在有覺察的前提下,達到身、心、腦一同合作的狀態。
NLP的12條前提假設,其中「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每一個人都選擇帶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以及「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這三條前提讓我最為印象深刻,尤其身為助人工作者,也同時有實習心理師和個案的角色,我也從中去發現那些人際關係與溝通中,隱而未顯,但卻時時在互動與拉扯的動力。
在心理諮商的學習中,持續學習不同的學派也持續受不同學派啟發。身邊的同學,似乎在學習的路途上,也焦慮著自己的學派認同是什麼,讓似乎不那麼介意自己是哪個學派,甚至覺得只要有用的學派自己就會考慮採用的自己顯得有些奇怪。但「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跟「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卻在某些程度安慰了我,讓我可以更以個案為主體一同同在,讓每個會談的當下,都是屬於個案與自己的時刻,而不是讓心理師展現特定學派技術的舞台。
「每一個人都選擇帶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也讓我想到某些難解的關係情境,在當中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很努力,也都在受苦,卻不知道這些苦痛從何而來,但其實每個人都是依照自己曾經經歷的,以及當下所能盡的最大努力,去選擇帶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只是,某些決定若放在時間的長河裡,或是關係的網絡裡,不見得是利益所有人的行為。
NLP的調節技巧與主要表象系統,之於我像是隨身且不限場域使用的自助助人技巧,無論是想要降低焦慮、提升自信或是建立關係都適用,有操作的指引跟方法,但架構卻不僵化,可以按不同的對象習慣接收訊息的方式而調整,也希望未來可以持續善用在不同的工作與諮商形式中。
剛踏上NLP的旅程,雖然還在學習也還在摸索,但NLP所給予的空間跟彈性,或許就是允許好奇心跟成長可以同步茁壯的土壤,讓人與自己、人與人之間,都可以更靠近,也更能通透地理解現實與內在世界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