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場上,小朋友在玩接力賽。
果寶寶看見小石一在調皮想把別人絆倒,還嘻嘻哈哈。
果寶寶皺起眉,跑過去:「小石!不可以這樣!」小石愣了一下,還想再做。
果寶寶非常大聲說:「住手!你這樣會讓人受傷!一點都不有趣!」
小石停下來,楞著不說話...
果寶寶走過去,拍拍那個被嚇哭的小朋友的肩膀。
回家的路上,爸爸問:「你今天是不是很生氣呀?」
果寶寶想了想:「對,我生氣,可是因為我不想別人受傷。」
爸爸笑了:「你很有勇氣,這是好的生氣,是保護別人的生氣。」
《果寶寶生氣了》 六視角分析
① 孩子視角
「我生氣,是因為有人被欺負,不是因為我討厭那個人。」
在孩子眼中,情緒常是直接的,但動機可能很單純——保護弱小、維護遊戲規則、守住公平。
② 爸爸視角
「這股火氣,不是破壞,而是保護。」
爸爸看見的不只是孩子的大聲和皺眉,更看見背後的守護之心。父母在當下的接納,能讓孩子學會分辨「行為」與「動機」。
③ 佛學視角
「慈悲為本,憤怒為用。」
達賴尊者所說的「慈悲的憤怒」,正是此刻的寫照——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制止錯誤、減少傷害。
④ 心理學視角
憤怒是一種信號,提醒我們界線被侵犯、價值被挑戰。
如果父母能幫孩子辨識這個信號,就能將憤怒轉化為建設性的行動,而非破壞性的衝動。
⑤ 教養視角
不急著評斷「生氣」本身,而是引導孩子理解:
- 什麼情況需要憤怒?
- 怎樣表達才有效?
- 怎樣行動才能保護人而不傷人?
⑥ 哲思視角
憤怒不是對立面的單純黑白,它可以是一種手段,也是一道光。
當光照在不公上,它是炙熱的;當光照在慈悲上,它是溫暖的。 在兩者之間,能決定方向的,永遠是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