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這樣一個資優教育方案,從國小開始,提供世界主流思考教育,經由團隊協作的課程與實作,可以讓您的孩子學習面對問題時,透過觀察與分析,學習如何思考,培養自己以及協同團隊解決問題的能力,承受壓力及挫折的能力,同時還能提升孩子的免疫力…
在課程中,我們會提供基本技術的指導與練習,讓孩子能夠俱備實作的基本能力,了解團隊協作的規則,設立各種假設情境,讓孩子習慣團隊討論的方式及秩序;
在實作前,我們會讓孩子以Workshop的方式,透過提問,引導他們自行討論,設定共同目標,學習觀察與分析,學習互相傾聽與分享,發揮創意,建立團隊共識,擬定協作策略;
在實作中,我們不會給孩子公式或解答,會透過提問與鼓勵,培養孩子獨立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壓力之下快速決策的能力,以及讓孩子學習在團隊的不同角色定位下如何持續貢獻並承擔責任;
在實作後,我們不會評價孩子,透過實作過程,支持孩子面對挫折,引導孩子總結團隊的策略執行是否有效,並嘗試讓孩子們重新建立團隊及個人的改善目標。
請問,您是否有意願讓孩子參與這樣的課程?
.
.
.
註:上述學習將透過遊戲及運動的方式來達成。
為什麼國高中之後,多數家長不願意再支持孩子繼續投入在運動上?
以足球來說:
課業繁重?踢球沒前途?學習跟足球只能擇一?甚至當孩子踢得愈好時就越擔心?
如果我們重新定義足球,足球俱樂部不再認為自己只是提供足球競技運動的俱樂部,我們要培養的不是頂尖運動員,而是具備多重思維能力的社會菁英,家長是否還須在學習與足球之間抉擇?面對的受眾是否不同?發展的方向是否不同?足球運動在台灣的未來是否能夠不同?
如果從一開始,就讓家長明白,比賽的目的從來不是贏球,而是成長,我們應當追求的是孩子的全人發展,而不僅是單純足球運動的競技能力,透過足球的形式,我們可以加強孩子的多項能力,讓他們面對快速變動的世界能有所準備…
如果能讓家長了解,場上進行的比賽,是孩子們自己訂好的策略戰術,比賽進行中,場邊的家長就不用(不能也不應)再大喊(或大罵)了,家長們要做的,僅是鼓勵、支持,以及陪伴。
教練作為技術的訓練者,規則的說明者,思考的引導者,透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去判斷、去計畫、去犯錯、去失敗、去成長,不再給予答案或建議,與其讓孩子背熟公式能夠快速答題,不如讓孩子自己學習如何找到答案,在場邊不斷提醒孩子去壓迫或是回防,當場上狀況瞬息萬變時,他/她要繼續等教練的指令?還是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當他/她一直被否定,他/她還能夠相信自己嗎?
放手讓孩子做決定吧!畢竟只有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他才會真正認同並且願意做出改變,我們不也是這樣長大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錯誤,縱使師長再怎麼耳提面命,我們總也是要自己親身跌倒過才會甘願。
如果輸的收穫更多,那我們是寧願孩子贏還是輸?
如果我們一開始的目標就不是獎盃,那何必在乎輸贏???
又或者,我們能夠單純享受孩子跟夥伴們一起遊戲時臉上的笑容,那就夠了!
如果,我們的運動這樣教,那麼辦體育班或者是辦資優班,還有差別嗎?
#補習就是我們的文化
#失敗是最快的學習方式
#教得越少學得更多
#其實家長需要的教育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