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對孩子說:「有話要好好說,不要用哭鬧的。」或是「不要哭,用講的。」但你是否想過,孩子真的懂什麼是「用講的」嗎?
對兩、三歲的孩子而言,這句話往往只是模糊的指令,沒有具體的步驟可遵循。
爸爸媽媽們,試著換個角度分析:
孩子或許只聽懂「不可以哭」,卻不明白為什麼,也不知道該用什麼詞彙或語氣來表達當下需求。
當情緒湧上來時,大腦的情緒中樞會優先被啟動,語言能力自然暫時下降。
於是父母說:「用講的!」但若沒有示範,孩子只能依賴現有的方式──哭。
父母可以這樣做:
- 多用示範語句:例如「媽媽,我想要……」、「我不喜歡……」、「我覺得……」。先理解孩子的目的,再帶他完整說一次。
- 情境練習:用角色扮演方式排練,如同演一場小劇場。
- 情緒降溫後再引導:想想看,連成人都難在盛怒時耐心聽人說道理,更何況孩子。
例如:孩子一開始哭個不停,卻又說不出來,大人們都會問孩子的各種需求。當確定孩子是因為挖不起來飯而生氣時,就可以跟他說:來,跟我說一遍:「媽媽,幫我挖飯。」且要一句一句分開來說,讓孩子可以清楚的表達後再幫他挖飯。
一般來說,遇到兩三次,教個兩三遍即可得到父母要的效果。如果孩子仍在情緒上,不願意照著你的方法說出來,可以跟他表示:「等你情緒緩和再跟我說。」等他真的情緒緩和後照你說的說一遍,再幫他處理。
這樣子可以讓孩子明白:清楚的表達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結果,而哭鬧是沒有任何幫助的。除了有助於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也能讓孩子跟同儕相處時不容易產生誤會。千萬別把「用講的」當成一條命令,而要把它視為一種需要練習的技能。

偷偷說一句: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成年人──無論熟識與否──也常溝通不清?
有些人話沒講明白卻以為交代清楚,讓你滿頭問號;有些人講不出明確訴求,只能靠你猜。
這些,往往源自童年時缺乏「清楚表達需求」的訓練。別小看「好好說」的力量。
孩子頂嘴,是沒禮貌還是表達力?
在許多亞洲傳統文化中,父母習慣「說一做一」、「叫你往東別往西」的教育方式。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是否感同身受?
原因可能包括:
- 父母的上一代也是如此教育他們
- 注重面子
- 不容許權威被挑戰
然而,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並不一定正向。隨著網路普及與育兒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父母開始尋求更健康的溝通方式。
那麼,頂嘴一定是壞事嗎?
其實,有時頂嘴是孩子嘗試用語言表達不同意見。
- 分辨內容與語氣:如果內容合理但口氣不佳,先肯定內容,再引導語氣。
- 避免一味壓制:可用「重述」練習,讓孩子換一種方式再說一次。
- 防止完全失控:若放任不管,可能養成不當口氣的習慣;可在情緒平復後一起回顧當時的對話。
「頂嘴」其實是表達力的原石,父母的引導可以將它打磨成真正的溝通能力。
孩子的話語,是心靈的窗口。當我們願意慢下來,教他如何說、示範如何聽,語言就能成為愛的橋樑,而非衝突的箭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