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談起自己的一個多年好友。
談著談著,我發現他幾乎滿是抱怨:覺得對方不細心、不周全、不在乎他……總之,缺點一籮筐。
我問他:「既然你覺得這個朋友這麼糟糕,那為什麼還能交往這麼多年呢?」
他愣了一下,答不上來。
我又問:「那麼,你一定覺得他有什麼優點吧?對你有什麼好的地方?」
他想了半天,支支吾吾地說:「嗯……我覺得他很值得信任。」
接著,便再也說不出第二點。
這件事讓我思考:
一段友情,如果在你眼裡盡是缺點,卻還願意維繫下去,問題或許不在對方,而是在於我們自己的心態。
多年來我觀察到這位朋友,他習慣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世界。對他而言,總有不滿意的地方、總有需要改善的人事物。於是久而久之,他覺得世界是不美好的,彷彿戴著一副有色眼鏡,處處都是瑕疵。
然而,世間萬物本來是中性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好」與「不好」往往取決於我們怎麼解讀。這些評斷,其實都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慣性與設定。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 「負向偏誤(Negativity Bias)」。研究指出,人類天生對負面訊息比正面訊息更敏感,因為在演化上,能夠迅速發現危險與缺陷,對生存更有幫助。這種機制在原始時代保障了我們的安全,但在現代人際互動中,卻常常變成一種阻礙。
再加上「認知習慣」的影響。如果一個人長期養成挑剔、批判的思維模式,那麼大腦就會像自動導航一樣,優先搜尋那些不完美之處。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過「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概念,指出長期受環境或經驗影響的人,可能會傾向用悲觀與負面的方式解讀事件。
因此,我那位朋友會不斷放大對方的缺點,並非因為世界真的如此不堪,而是因為他的心理機制和慣性選擇了這樣的「看世界的方式」。
那麼,該怎麼辦?——六個練習方法
1. 提升覺察:打斷慣性的負面思維
改變的第一步是先發現問題。當腦中冒出批判或抱怨時,先停下來,提醒自己:「這真的是事實嗎?還是只是我的慣性在作祟?」
📌 小例子:當你心想「這同事怎麼那麼懶」,停一下,換個角度問:「他今天是不是遇到什麼狀況?」這一停,就是在打斷慣性。
2. 調整認知:世界是中性的
事物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真正的好與不好,是我們貼上的標籤。練習告訴自己:「事情不一定如我所想,它只是中性的存在。」
📌 小例子:塞車時,不要立刻認定「真倒楣」,而是提醒自己「這只是塞車,不多不少,就是眼前的狀況」。
3. 尋求支持:讓外部觀點拉你一把
因為我們慣性容易往負面跑,所以需要外部力量幫助。找值得信任的朋友聊聊,或請專業人士給建議,甚至可以透過 AI 提供新的角度。不過要提醒自己,跟 AI 互動時,最好先設定它「請站在客觀角度回饋」,而不是只附和你。
📌 小例子:當你覺得「我做得很差」時,請朋友或 AI 幫你列出「你有哪些地方其實做得很好」,這會給你新的視角。
4. 從小做起:累積小的正向經驗
不要期待自己一夜之間變成正能量大師。就從小地方開始:今天忍住一次沒有抱怨,今天多說一句欣賞的話。小小的改變,才有可能累積出長久的力量。
📌 小例子:每天只練習一句「謝謝」──對同事、對家人,甚至對陌生人。這就是從小做起。
5. 自我肯定:給自己積極回饋
只要你有發現自己批判少了一點、正面想法多了一點,不管多小,都要肯定自己。改變不是奇蹟,而是累積。
📌 小例子:晚上睡前跟自己說:「今天至少有一次,我沒有馬上批評,而是停下來想一想,這很棒。」
6. 學習感恩:反轉焦點的關鍵練習
每天睡前,寫下一天裡值得感恩的人、事、物。這是一種主動訓練,把注意力從「缺陷」轉向「豐盛」。一開始很辛苦,但只要持續練習,你看到的世界會慢慢改變。
📌 小例子:就算只是「今天喝到一杯好咖啡」,都能寫進清單裡。漸漸地,你會發現好事比你想的多。
個人的實踐體悟
其實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是一個「機車」的人。
看到事情,腦中總是先往最壞的方向想(也就是最高風險),習慣性地做各種評估。這樣的思維雖然在某些場景很實用,但久而久之,也讓我變得容易批判,常常偏向負面。結果是——壓力很大,與人的互動和關係也常常不太理想,因為別人覺得我難相處。
直到後來我接觸佛學,開始學習「空性」與「無常」的觀念,甚至慢慢體會「無我」的真實意義,也利用上述的方法,多年下來才逐漸看見自己原本的思維慣性,並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當我認知到一切事物本質上沒有固定的「好」與「壞」,而只是我們加上的詮釋,心就開始鬆開了。
這並不代表我從此只有正面思維。負面的想法還是會出現,但我不再被它綁住。相反地,我能更客觀地看到不同的可能性,心情也輕鬆許多。隨著時間過去,我和人的互動變得自然多了,世界在我眼中,也真的不同了。
簡單說,就是——當我看世界的眼睛改變,世界也跟著改變。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曾說過:「當我真誠地接納另一個人時,他就開始改變。」
《增一阿含經》也提醒我們:「若人欲得安樂,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諸天人皆敬愛之。」
人際關係不是靠放大缺點來維繫的,而是靠我們願不願意看見對方的好,並在互動中讓彼此感受到被接納。
所以,最終的問題不是「對方好不好」,而是「我們用什麼眼睛在看」。
你怎麼看世界,世界就怎麼回應你;
你怎麼看待關係,你就活在怎麼樣的關係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