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上課前,老師可能會透過簡單的面試、溝通、試上...來判斷學生的"品質"。但時間久了,師生雙方一開始展現的認真、努力、熱忱,會慢慢地原形畢露。學生可能會漸漸表現懶散、愛玩、自我的那一面;老師則會開始分類學生,然後決定該付出多少心力,說好聽是因材施教,但是也算是把學生貼了個標籤。
一、耐操型
學生資質中上,性格較肯吃苦,也願意接受指正,重點是家長配合、支持老師的教學,也會回家督促孩子練琴。
能收到這樣的學生,一部分可能是老師的品牌經營吸引這樣的學生,大部分是運氣好。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千萬不可以待在舒適圈,一定要卯足全力地教學,該訓練的技巧、該給的曲風、該加強訓練的,用栽培的心意去教,還要多鼓勵學生上台。
師生雙方相輔相成,學生扎實地學了鋼琴,而老師也多了好成績。
二、舒適型
學生個性平易近人,重點是家長的性格,一切不強求,順其自然。這樣的學生不論資質,通常不會太認真練琴,成績平平。
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學的方針是拉長學習時間。要注意學生的興趣,學習時的心情,久久可以參加一次檢定,讓他學琴有成績也不排斥,大概就可以長長久久地學了一個國小時期,甚至國中還吵著要繼續學。
而這樣的學生,老師教起來其實最輕鬆,沒有太大的成績壓力,上課也不需要要求過多,保持愉快的上課氣氛就是優秀的一堂課。
三、痛苦型
有一些課,老師一想到要上,就先痛苦了。不外乎兩種 : 學生個性乖張,或是家長無理要求。
學生本身個性比較難相處的,老師上課當然痛苦指數很高。老師示範不想看,訂正也不想理會,嚴格了又生氣,溫柔了又變本加厲。整堂課的上課重點不是彈琴,而是在跟學生的性格搏鬥,到底要怎麼教,學生才願意學。
以上這一種學生,如果遇到願意配合的家長(他們也不願意孩子這樣),老師還算願意想盡辦法努力,雖然上課很痛苦就是了。
而痛苦指數的最高點,就是家長本身實在無理。有的會下指導棋,干預教學;有的會過度要求成績,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吸收。
這一種型的溝通通常都沒有什麼效果,上起課來非常累,因為沒有辦法照自己的教學步伐,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幫學習困難的學生交出家長要的成績單,老師的壓力無比大。
對於這樣的類型,老實說就看老師是否能為了五斗米折腰。
以上三種類型學生,有愛心的老師的確應該有教無類。但是我想,一個要在這個職業生存的老師,如果能依據不同類型的學生調整教學,而不是埋頭苦幹,工作起來會更輕鬆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