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師貼標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雖然上課前,老師可能會透過簡單的面試、溝通、試上...來判斷學生的"品質"。但時間久了,師生雙方一開始展現的認真、努力、熱忱,會慢慢地原形畢露。學生可能會漸漸表現懶散、愛玩、自我的那一面;老師則會開始分類學生,然後決定該付出多少心力,說好聽是因材施教,但是也算是把學生貼了個標籤。


一、耐操型

學生資質中上,性格較肯吃苦,也願意接受指正,重點是家長配合、支持老師的教學,也會回家督促孩子練琴。

能收到這樣的學生,一部分可能是老師的品牌經營吸引這樣的學生,大部分是運氣好。

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千萬不可以待在舒適圈,一定要卯足全力地教學,該訓練的技巧、該給的曲風、該加強訓練的,用栽培的心意去教,還要多鼓勵學生上台。

師生雙方相輔相成,學生扎實地學了鋼琴,而老師也多了好成績。


二、舒適型

學生個性平易近人,重點是家長的性格,一切不強求,順其自然。這樣的學生不論資質,通常不會太認真練琴,成績平平。

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學的方針是拉長學習時間。要注意學生的興趣,學習時的心情,久久可以參加一次檢定,讓他學琴有成績也不排斥,大概就可以長長久久地學了一個國小時期,甚至國中還吵著要繼續學。

而這樣的學生,老師教起來其實最輕鬆,沒有太大的成績壓力,上課也不需要要求過多,保持愉快的上課氣氛就是優秀的一堂課。


三、痛苦型

有一些課,老師一想到要上,就先痛苦了。不外乎兩種 : 學生個性乖張,或是家長無理要求。

學生本身個性比較難相處的,老師上課當然痛苦指數很高。老師示範不想看,訂正也不想理會,嚴格了又生氣,溫柔了又變本加厲。整堂課的上課重點不是彈琴,而是在跟學生的性格搏鬥,到底要怎麼教,學生才願意學。

以上這一種學生,如果遇到願意配合的家長(他們也不願意孩子這樣),老師還算願意想盡辦法努力,雖然上課很痛苦就是了。

而痛苦指數的最高點,就是家長本身實在無理。有的會下指導棋,干預教學;有的會過度要求成績,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吸收。

這一種型的溝通通常都沒有什麼效果,上起課來非常累,因為沒有辦法照自己的教學步伐,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幫學習困難的學生交出家長要的成績單,老師的壓力無比大。

對於這樣的類型,老實說就看老師是否能為了五斗米折腰。


以上三種類型學生,有愛心的老師的確應該有教無類。但是我想,一個要在這個職業生存的老師,如果能依據不同類型的學生調整教學,而不是埋頭苦幹,工作起來會更輕鬆有效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琴老師的戰略筆記本
4會員
74內容數
鋼琴教學是需要佈局的一盤棋,唯有精心安排戰略,才能獲得成功。
2025/08/12
現在許多學生是透過老師或教室的網頁線上詢問課程,他們透過各種比較來決定老師。 而老師,也會先依據詢問者的態度來決定是否收學生;尤其是很搶手的老師,他們當然有條件篩選學生。 如果,對師資有點要求的,不希望被淘汰候補的,詢問課程時有兩個建議: 一、不要最先問價錢 很多老師都曾收到這樣的單條訊
2025/08/12
現在許多學生是透過老師或教室的網頁線上詢問課程,他們透過各種比較來決定老師。 而老師,也會先依據詢問者的態度來決定是否收學生;尤其是很搶手的老師,他們當然有條件篩選學生。 如果,對師資有點要求的,不希望被淘汰候補的,詢問課程時有兩個建議: 一、不要最先問價錢 很多老師都曾收到這樣的單條訊
2025/07/25
不愛練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通常在老師的上課引導、量身訂做課程內容與進度,回家就算懶得練,學生還是會有點喜歡上鋼琴課。 好像來上一堂插花課還是看一場電影,彈彈不難的曲子,聊聊天,不趕進度,也沒有什麼目標,反正比學校作業輕鬆,就是花錢來調劑身心一小時的~ 但是有一種學生,即使用"調劑身心"的方式上
2025/07/25
不愛練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通常在老師的上課引導、量身訂做課程內容與進度,回家就算懶得練,學生還是會有點喜歡上鋼琴課。 好像來上一堂插花課還是看一場電影,彈彈不難的曲子,聊聊天,不趕進度,也沒有什麼目標,反正比學校作業輕鬆,就是花錢來調劑身心一小時的~ 但是有一種學生,即使用"調劑身心"的方式上
2025/07/21
有些學生回家是幾乎不練琴的,學費一樣繼續繳,老師一樣繼續教,大家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度過每一堂鋼琴課,雖然進度很慢,但是有學總比沒學來得強。 只是,不練琴的鋼琴課,隱藏著一個大危害: 雙方成就感低落 不練琴的狀況如果在學齡前初學,老師還能變換花樣,敲敲樂器,寫寫樂理,聽聽音樂,說說故事。但是這樣的
2025/07/21
有些學生回家是幾乎不練琴的,學費一樣繼續繳,老師一樣繼續教,大家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度過每一堂鋼琴課,雖然進度很慢,但是有學總比沒學來得強。 只是,不練琴的鋼琴課,隱藏著一個大危害: 雙方成就感低落 不練琴的狀況如果在學齡前初學,老師還能變換花樣,敲敲樂器,寫寫樂理,聽聽音樂,說說故事。但是這樣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老師可能會需要改進的地方 : 尊重學生:老師應該尊重所有學生,避免針對特定學生或群體。 某些學生被老師針對,這是不應該的。 公正公平:老師應該公正公平地對待所有學生。 學生交了作業,但老師卻說沒交,並給你們打了低分,這是不公
Thumbnail
老師可能會需要改進的地方 : 尊重學生:老師應該尊重所有學生,避免針對特定學生或群體。 某些學生被老師針對,這是不應該的。 公正公平:老師應該公正公平地對待所有學生。 學生交了作業,但老師卻說沒交,並給你們打了低分,這是不公
Thumbnail
當老師嘛, 總是樂見學生的良好表現, 但是如果學生的良好,是要老師付出一些代價,那,就會出現一種奧妙的心情~~ 108課綱中的「學習歷程」制度, 好壞評價在人間, 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是他不知的那件事, 就是學生&老師,都多了很多暑假&寒假作業! 如果, 學生乖巧聽話地上傳了許多
Thumbnail
當老師嘛, 總是樂見學生的良好表現, 但是如果學生的良好,是要老師付出一些代價,那,就會出現一種奧妙的心情~~ 108課綱中的「學習歷程」制度, 好壞評價在人間, 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是他不知的那件事, 就是學生&老師,都多了很多暑假&寒假作業! 如果, 學生乖巧聽話地上傳了許多
Thumbnail
(這篇肉肉長有2700字請慎入) 每次在不同的場合帶課,與不同的學習者相遇 總是會有不同的故事、啟發、或火花 而這一次,我看到自己的劣根性。 . 有些學校會準備感謝狀給講師 而我拿到的感謝狀上 通常名字旁都是寫「講師」或「老師」。 猶記2021最早開始帶課時 當時我都會跟學習者強調
Thumbnail
(這篇肉肉長有2700字請慎入) 每次在不同的場合帶課,與不同的學習者相遇 總是會有不同的故事、啟發、或火花 而這一次,我看到自己的劣根性。 . 有些學校會準備感謝狀給講師 而我拿到的感謝狀上 通常名字旁都是寫「講師」或「老師」。 猶記2021最早開始帶課時 當時我都會跟學習者強調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這學期的學習扶助課程,大部分都是跟我不錯的同事的班上孩子。我喜歡教這些孩子, 第一,他們教的孩子來我這裡,先有品質保證,不是說我不教其他的學生,而是這樣我可以省下不少心力。 第二,我可以比較知道他們老師的風格,可以用他們比較適應的方式教(ㄉㄧㄤ)他們。 上星期我無意間發現其中二個孩
Thumbnail
這學期的學習扶助課程,大部分都是跟我不錯的同事的班上孩子。我喜歡教這些孩子, 第一,他們教的孩子來我這裡,先有品質保證,不是說我不教其他的學生,而是這樣我可以省下不少心力。 第二,我可以比較知道他們老師的風格,可以用他們比較適應的方式教(ㄉㄧㄤ)他們。 上星期我無意間發現其中二個孩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Thumbnail
某日上課,某生不在教室,同學代為轉述:他被某老師叫去"訓話"了。 啥?? 如何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高中在校時光珍貴,學習活動緊湊。 高中上課時光珍貴,因為課程繁重。 以下理由, 值得把學生叫出課堂去完成嗎? 某老師要「指正」學生行為。(就是訓話)→難道不能用下課或午休嗎? 某老
Thumbnail
某日上課,某生不在教室,同學代為轉述:他被某老師叫去"訓話"了。 啥?? 如何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高中在校時光珍貴,學習活動緊湊。 高中上課時光珍貴,因為課程繁重。 以下理由, 值得把學生叫出課堂去完成嗎? 某老師要「指正」學生行為。(就是訓話)→難道不能用下課或午休嗎? 某老
Thumbnail
就我所知, 大部份若知悉學生去補習「自己任教的科目」, 通常最快的直接反應是:走心。 然後, 才會慢慢地、理性地, 把自己的情緒調回"平靜看待"…… 畢竟通常功課不好、想學多一點, 在學校裡達不到這個目標,才會想去尋求補習班資源。 因此在這個邏輯關係中, 回推原因就是學校老師無
Thumbnail
就我所知, 大部份若知悉學生去補習「自己任教的科目」, 通常最快的直接反應是:走心。 然後, 才會慢慢地、理性地, 把自己的情緒調回"平靜看待"…… 畢竟通常功課不好、想學多一點, 在學校裡達不到這個目標,才會想去尋求補習班資源。 因此在這個邏輯關係中, 回推原因就是學校老師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