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是「生理儲備」的基本
貼一下網路資料
生理儲備的具體概念:
生理功能儲量:指身體在某一方面的生理功能或能力的儲存程度,例如心肺功能儲備、肌肉力量儲備、免疫力儲備等。

其實我本來寫的是「肌力是生理儲備的貨幣單位」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未免把肌力看得太偉大了吧
但想想,算惹
肌力就是生理儲備的貨幣單位!
透過漸進式超負荷,慢慢的把深蹲的最大重量,兩公斤五公斤的增加上去後
你會發現自己的爆發力也變強了
爆發力是瞬間移動或是單次最大發力的能力
單次最大發力,也可以說1RM
既然你的5RM會慢慢不斷的提升,1RM也會逐漸提升(計算機可以幫你算)
請注意我一直說慢慢
因為肌肉適應需要時間,而軟組織(肌腱、韌帶)的適應與生長更需要較長時間累積
也不需要刻意常常去測試你的1RM
因為這是公式計算出來的,不一定代表每個人都適用
(但我昨天晚上有測試,有用)
肌力的形式有:最大肌力、爆發力、肌耐力
而最大肌力是爆發力和肌耐力背後的基礎
能夠增加最大肌力的方法,是透過訓練
訓練是有計畫、有目標、追求身體素質整體提升的運動
訓練跟一般運動不同
訓練追求的是身體素質能在安全、有效的訓練之下,獲得長期進步
肌力的大小會影響到耐力表現
肌力訓練同時可以增加心肺適能
肌力訓練講求高效能:投資最少的體力、時間,產出最高效果
同樣一個小時,肌力訓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休息,各項球類及其他競賽型運動則是非常要求耐力、連續爆發力
競賽型運動帶來的競技刺激令人感到高昂,也是部分令人熱愛之處
然而,要提高競賽型運動表現,也需要藉由肌力訓練提升身體素質
So,肌力是生理儲備的貨幣單位,這什麼意思?
上一篇開頭提了一大堆然後提到反脆弱 & 力學調控是反脆弱的關鍵
可是在實際讓身體俱足這條件之前
需要正確的方法、正確的累積方式、適切的生活飲食習慣
研究發現,深蹲、硬舉到體重的1.5~2倍的重量
當競技型運動員有這樣的肌力程度,不只表現較出色,也不容易受傷
而現在的健身業已看到無數案例
無論性別、年齡,一般大眾也可以經過訓練,達到這樣的肌力條件
更強韌的肌肉、骨質、神經系統,就是翻轉身體素質的關鍵要素
《大夫訓練》作者吳肇基在網路上寫道:
當生理儲備減少到一個臨界點,就僅能應付日常生活所需。一旦傷病後更是大幅衰退,兵敗如山倒,難以恢復到傷病前的狀況,甚至會因為長期臥床而導致進一步衰弱、失能,甚至死亡。
大家不要覺得平常能走能動,這種狀況就不會發生。研究顯示,只要重病臥床一星期,肌肉就可能萎縮達30%,肌力的減退更大於此。一病不起並非少數,也不是疾病治癒就可以恢復到病前的生活。一般人的觀念常會覺得,傷病後的虛弱就需要休養生息,不能過度勞累,但長期的臥床少動,只會造成更嚴重的惡性循環,使得器官功能加速衰退,直到死亡。
肌肉與最大肌力,對身體而言,都有保本作用
人難免生病、意外受傷
但是我們怕的是老了生病、老了出意外受傷
肌肉是決定能否從傷病後順利恢復的影響因子之一
醫療當然很重要,但是衰弱之後能否復原,大部分都看身體條件了
肌肉細胞是有記憶的
辛苦多年訓練出來的肌肉量
在特定狀況停練不算短的時間
都能在恢復訓練後
迅速增肌回到停練前的狀態
我自己身上也發生一樣的狀況
然而,能夠促成這樣的生長能力
是靠大重量訓練出最大肌力,才能擁有的
前面說的迅速增肌
指的是跟原先一開始慢慢累積的速度相比
例如我練了10年,肌肉量才是今天這樣
如果我停練半年以上再恢復規律訓練,要恢復到停練前的狀態,大概幾個月就恢復了
然而,前提依然是靠大重量訓練帶來的能力
因為刺激骨骼生長,需要大於你的「應力閾值」
骨骼會適應外來的應力而改變結構和骨質,其最小有效應力叫做「應力閾值」
大於應力閾值 => 細胞接收的訊號是骨骼生長 (力學調控:造骨細胞接收應力訊號)
小於應力閾值,則是骨骼吸收 (蝕骨細胞會吃掉用不上的骨質,可參考第二集)
這就是為什麼訓練強度的原則
一個要高於組織能產生反脆弱能力的「應力閾值」
一個是漸進式超負荷
我知道這一切很困難
但人可以逼出極限的
因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