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第5堂)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創傷與真實界

佛洛伊德將創傷視為妨礙個體自由行動的東西,如同身體的傷口,讓人本能地迴避。榮格則以「情結」來描述這種迴避的機制。拉岡則認為,現代人與精神病患在心理結構上存在相似性,特別是在迴避真實問題上的共通性。他認為,創傷使人無法面對現實中的真實,進而陷入自我構建的幻象中。

在拉岡的理論中,「真實界」類似於康德的「物自身」或海德格的「存有」。它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一種無法觸及的存在。這種「無法觸及」與我們對創傷的迴避機制有相似之處。

拉岡的弔詭之處在於:我們以為真實的,往往是存在想像界;而那些看似最虛幻、最不可及的東西,反而才屬於真實界。真實界就像一個永遠追不到的人,或一個永遠無法抵達的彼岸。


閹割與小對體(object a)

人在成長過程中,為了融入社會而不斷修正自我,這個社會化的過程被視為「閹割」,主體性的加強來自於閹割的多少。在這個過程裡,個體必須放棄或排除許多原始的欲望與特質。榮格稱這些被排除的部分為「陰影」。

然而,拉岡的「閹割」有更深的意涵。他認為在閹割之前(例如嬰兒時期),個體並沒有主體性或自我概念,無法分辨自身與外界的界限。所以弔詭的是,拉岡指出:「我被閹割的恰恰是我從來沒有擁有過的東西。」 這個「從未擁有卻又被閹割」的東西,就是小對體(object a)。小對體代表在現實中無法滿足的欲望,它是堵住我們觸碰真實界的「東西」。我們常會將過度的情感投注到小對體上,將其視為彌補缺失的象徵。


無意識的本質

拉岡認為,無意識的本質就在於「意識不到」。他認為,傳統語言系統的侷限使得問題無法真正被解決。真正的變革和「大寫行動」,必須突破既有語言系統的限制,重新建構全新的語言與概念系統。只有如此,舊有的創傷才可能真正癒合。更進一步地,如果能在不同語言系統和框架之間自由轉換,就可以超越所有問題。

2025.08.16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36會員
616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你常常覺得人生沒有選擇嗎?常常都是覺得被迫的嗎? 都是因為別人這樣、環境那樣, 所以自己只能有這樣的結果? 最近才終於慢慢理解了受害者模式, 以前身邊的人常常有這種模式, 從小到大我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模式, 即使大學學過類似的心理學, 可我身在其中, 自己運用的淋漓盡致, 還渾然不覺
Thumbnail
你常常覺得人生沒有選擇嗎?常常都是覺得被迫的嗎? 都是因為別人這樣、環境那樣, 所以自己只能有這樣的結果? 最近才終於慢慢理解了受害者模式, 以前身邊的人常常有這種模式, 從小到大我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模式, 即使大學學過類似的心理學, 可我身在其中, 自己運用的淋漓盡致, 還渾然不覺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當我認知到,每個壞體驗都是一面鏡子,是來反射出自身的極限時,突然間就釋懷了...
Thumbnail
當我認知到,每個壞體驗都是一面鏡子,是來反射出自身的極限時,突然間就釋懷了...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