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巨獸的詩篇 為我準備了「內有大事發生中」的告示牌,我非常喜歡,也很貼切。雖然日常生活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但身心在重整,確實是大事。
Athena 閣樓裡的月光 在留言裡稱讚我有覺察力,讓認真學習覺察的我覺得開心,也因此想起自己一路的心靈學習過程。
不知不覺,快二十個年頭了。
愈來愈多人在練習覺察,我也來小小分享一下,希望能幫到有需要的人。
從小我就不是話多的人,除非是非常親密的朋友,否則我很少暢談,也不認為暢談是安全的。
第一次感到被「完美的接納與理解」,是第一次的心理諮商。
並不是閨蜜們不能談,而是有很多事情談了「只是說出來而已」。重覆的說,雖然得到安慰,但我並沒有因此感到比較輕鬆,反而陷入一種「膠著」的狀態,變成不明白自己到底在糾結什麼,也厭倦自己「重覆說」的行為。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心理諮商時,我選擇線上寫信——當晚,我就收到醫師的語音回覆。我反覆聽、反覆哭,有一種心理問題終於找到答案方向的感動。然後我立刻決定要去會面。
他不認識我,怎麼有辦法僅透過一封信就觸碰到?那是我很驚訝的一件事。
雖然還不知道自己被觸碰到的是什麼,但我的感覺知道,我非去不可。
實際去的次數不記得了,也許只有三次,因為費用真的不便宜,尤其他還是院長。
每次會談,我總是哭到眼睛腫。那些會談,狠狠扯開了我原本深陷肉裡的枷鎖,讓我跨出原本的殼;也不需要再吃憂鬱症的藥,因為我的問題真相不是憂鬱症。
醫生要我「去做會讓自己開心的事」,雖然只明白五成,但我去做了。
我很重感覺,思緒很敏感,總是被說「想太多」。但「感覺」可以內耗,卻也能指引。我在「做會讓自己開心的事」時,稍稍拿回主導自我的主權了。當時的覺察,是透過和醫師的交談,把界線功能打開了,也延伸出一些發現;這些發現是「對還是不對」我並不清楚,但因為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展開了新的一段人生。
當時我不知道那是覺察,當年也沒有「覺察」這個詞,可是我幸運的「敲」對了。
我覺察的第一步,是遵循自己的內心
不要怕懷疑錯了,錯了再調整就好(後來的感想)
而且很多時候不是方向錯了,只是事情交錯變複雜了。
(但如果發現情況仍然膠著,一定要回頭審視)
對我而言,心理諮商是對自己的投資,可是當年好窮,於是改看「心理學」相關的書。心理學相關的書和心靈雞湯不太一樣,心靈雞湯偏向放下糾結,並鼓勵向走向未來;但心理學經常得回到過去,去把結打開——我覺得後者的作法對我有用。
因為嚮往療癒帶來的和諧,後來去某心靈機構上班。
公司有項新人福利,可以去總部體驗三天的課程。那三天,我學到釋放「過去情緒」的方式,我每天都在真心話裡暢懷的大哭,真心話具有強大的力量,它讓我真正的釋懷。
回來後,內在小孩從箱子裡跑出來了,我們見面後,漸漸的能和自我對話。
那是一種能感受到「自己」的接納。
不過,雖然覺察力變得更敏銳了,但仍得透過比較大的事件才能誘發,還無法自己進行脈絡的延伸或處理。
另外這個時期對他人有很多的困惑與不能理解。(其實答案要往自己心裡找,但當時的我不懂)
僅管如此,我仍收獲良多。
我覺察的第二步,是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坦白並承認它的存在。
在接納的過程,心口合一,我感到身心被整合。
但我的覺察之旅還沒結束。
產後逛婦幼展時,我認識了一位童書業務,他是一個很有自己信念的青年。就算我沒買書,他仍然盡心的分享教養相關的資訊,我們很談得來。
他賣書不打折,在遍地價格戰的策略中,他堅持賣教養的價值,並希望他的堅持能帶來教育思想的改變。雖然最後他失望的離開了童書界,但我記得他,也希望他後來療癒自己了。
因為他,我認識了薩提爾。
薩提爾提到了更多的覺察與脈絡。
它的覺察方式,讓我一頭栽了進去,連家族治療實錄都買來看。
看著別人案例的行為與內在模式,經常感到酸楚,那是我的共感。卻也因為這份共感,帶領我加速的覺察。
案例裡有一些脈絡,是很好的參考。
而「自問自答」,是很好的練習,無論什麼情緒,都可以拿來運用。
就像問自己:
現在為什麼開心?聯想到了什麼?
這個生氣的事件,生氣的點是什麼?聯想到了什麼?
傷心的點是什麼?聯想到了什麼?如果是我,那麼我會怎麼做?
我的發現是,原來一個細微的覺察都是覺察,就算它稍縱即逝。
抓到覺察後,順著它,去覺察「覺察背後的那座冰山」,一點一點往下挖,不用急。
有時候能理解原因,就是一種跳脫或療癒。
兒子三歲後,我挖到一個程度,發現有些更深的問題挖不下去,也處理不了。
例如:某些教養中的暴怒,總是重覆在某些點。
我深深知道那不行,卻控制不了,一次次在事後後悔自己用了父母的模式。就算看了超多的教養書籍或自我療癒書籍,能自己突破的幅度卻愈來愈有限——有時甚至陷入混亂。
幸運的我,緣份讓我走進小型療癒團體。
在這段期間,學到「與自己和解」、「不過度勉強自己」。
放下一些執著後,慢慢的又能前進了。
尤其是「回溯」與「重塑」的引導,解開了某些根深蒂固的傷痛。
事後我曾想試著自己引導自己,但因為自我意識的介入,較難全心投入;另一個問題是,在「重大事件回溯」的過程,最好還是要有專業人員陪伴,除了避免失控導致惡化,也能更順利的處理那個記憶。
在我的心靈學習過程,這些進步全都不是直線前進,總是前進又後退,前進又後退。總在驀然回首時,才發現自己前進了。
我們這個小團體現在仍有聯絡,一段時間就會見面,分享彼此的生活與覺察。每個人都在努力的過自己的生活,試著突破自己的框框;有的快一點,有的慢一點。慢一點的人不是因為沒天份,也不是不勇敢——只是她有自己的節奏。
於是——
覺察後處理,再覺察,然後處理,這是我愈走愈深的方式
要走多深,沒有絕對,端看個人,不走也沒關係,走不下去再回過頭覺察也是個好方法
連看別人的覺察分享也是一種覺察練習
如果為別人的「不覺察」而有情緒,那麼問題點其實在自己身上
但不是每次有情緒都能整理出些什麼,遇到比較難覺察又非得覺察的時候,我會這樣做:
拿出一張紙,直覺的寫下自己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中,想到什麼就寫在附近
最後可能會成為一個樹狀圖
一句句相關的話,它會往旁邊或是往下延伸,直到內心覺得沒有東西可以再延伸了
於是它成為一個路徑,一條脈絡
或是找GPT,給他一個情境與情緒的感受,然後問GPT,引起這個情緒或感覺的可能是什麼?
再從中核對自己的感覺與方向
至於覺察到的,是真的潛意識嗎?
我的經驗中,如果是有相關的,那麼我的行為與想法會有改變
除非我挖錯或是挖不夠深,那就再挖
但就算挖對,也會有理不清的時候,這時候,我建議還是得交給專業的人。
就像現在重回諮商,就是我處理不了,需要有專業人員協助整理或挖掘了。
沒有人一開始就會覺察,黃璧怡 璧怡說她覺得「挖」這個字很有力量。
我也覺得「挖」好有力量。
對我而言,這個「挖」像在尋找古蹟,並讓他重新出土,重新被修復,把自己的歷史變成一個有意義的地基,然後在這塊地上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