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過課金遊戲嗎?
我最近在玩一款手機遊戲,裡面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所謂的「課長」,也就是那些願意花錢買禮包、快速升級角色的玩家,在整個聯盟裡,往往最受尊重。
他們的城堡外觀、頂級稱號、戰力…等。
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課長,只要一開口就會被認真回應;
而那些沒課或只買新手包的玩家,講話常常被跳過,甚至會被嫌「太吵」「別來教我怎麼玩」…等。可能感受上很明顯的差別待遇。
這讓我想到一件事:我們其實早就活在這樣的結構裡,只是平常沒注意。
🎮 遊戲裡的「課長文化」,對應現實世界是什麼?
金錢換取權力與地位:
→ 遊戲裡課金變強 = 現實中金錢讓人有資源、有影響力
→ 玩家會「尊重」課長,就像現實中會「尊重」有錢人
→ 發言權與話語權不是看資歷或能力,而是看你貢獻了什麼(錢)
社會層級是被行為「顯化」的:
→ 即使大家嘴上說「不在意誰課金多少」,但實際上的態度會差很多
→ 這種「階層」不是遊戲設計者明定的,而是玩家行為自己建立的
→ 這就像現實社會,階級不是法律明寫,而是文化默認
禮包 = 一種社會貨幣:
→ 花錢買禮包不只是為了變強,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
→ 就像現實中,有人買名牌包、開名車,真正追求的是「社會認同」
這就是「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之一:
你在一個群體中的影響力,取決於你能為這個系統提供什麼資源或價值。
課長提供了錢,讓聯盟變強、讓對戰更容易贏,這就是「可量化的貢獻」;
沒課金的玩家如果只聊天、說想法,則會被認為貢獻不明確,因此話語權會變弱。
🎭 遊戲是一場模擬社會的舞台劇
你以為遊戲只是娛樂?
其實它是一種「低風險高還原度」的社會模擬。
在這裡,我們看見階級、資源分配、話語權、認同感,甚至也有拍馬屁、權力鬥爭和小圈圈排擠。
而我們在這裡的行為,其實透露出我們對現實世界的潛在焦慮:
🔹 我是不是不夠強,所以沒人理我?
🔹 我是不是要買點裝備,才會被看見?
🔹 我是不是說再多,也沒人聽?
💡 最後的反思:你是怎麼定義「有價值」的?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課長,但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的感覺。
或許我們該問的是:在這個以貢獻換話語權的結構裡,我除了花錢,還能提供什麼?
是策略?是協調?是陪伴?是活絡氣氛的幽默?
不一定非得當課長才有價值,但我們要先理解這個底層邏輯,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是一直在被忽略的邊緣感裡,自我懷疑。
👣 從一款遊戲,看見現實社會的縮影。
你以為你只是在升級角色,實際上,你也在練習成為社會裡的「某種人」。
那你在自己的群體裡,能為這個系統提供什麼資源或價值?
我也在自我思考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