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碳權市場的預測報告持續有許多機構在出,最新的是 BNEF 的預測。
至 2050 時的碳價會約在每公噸 70 至 100 美元之間,但這些可能性是建立在不同管制措施的情境下。詳細新聞原文連結請參考。
碳權供給 2050 年恐暴增 35 倍——市場能承受嗎?
全球碳市場正進入一場大幅度的重整,未來 25 年內,供給與價格結構都可能出現根本轉變。根據 BloombergNEF (BNEF) 的最新預測,碳權供給到 2050 年可能放大 20 到 35 倍,成為推動減碳投資的核心金融工具。然而,這個市場的發展樣貌仍繫於三大關鍵:市場的公信力、治理架構,以及能否出現讓買方真正信任的專案。儘管長期趨勢看似樂觀,但短期內的變化已在重塑市場格局。從碳權發行量激增,到各地區快速調整版圖,新的市場動能正在改寫哪些產業與地區能躍居領先。
碳權價格恐持續攀升
BNEF 預估,隨著高品質專案逐漸成為主流,碳權平均成本將大幅走高。如果像「Direct Air Capture (DAC)」這類技術型移除方式主導市場供給,碳權價格在 2030 年可能達到每噸 CO₂e 60 美元,並於 2050 年進一步攀升至 104 美元。
相反地,若市場充斥低品質碳權,2050 年價格可能僅有每噸 69 美元,但代價是治理架構鬆散、實際減碳效果有限。這反映出碳市場正在面臨兩條路線:一條追求規模擴張,另一條則以完整性與成效為導向。
碳權發行暴增,市場進入新局
根據 Sylvera 統計,碳權發行量正在快速回升。2025 年第二季發行總量達 7700 萬噸,比前一季成長 39%,也較去年同期增加 14%。這反映出專案開發商與買方的信心正在回溫,特別是在傳統土地利用專案和新型工業減排方案中動能明顯。
林業專案受矚目,但工業類快速追趕
林業與土地利用專案依舊是市場主力,第二季占比 31%。其中,「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nd Revegetation (ARR)」專案表現ㄏ亮眼,平均單價達 24 美元,高於一般水準,顯示買方願意為成本較高、品質較優的自然型移除支付溢價。部分評級達 BBB+ 的 ARR 碳權甚至接近 27 美元,供給有限推高了價格。
不過,本季真正吸睛的是工業與商業專案的快速躍進,佔比由 2024 年上半年的 7.9% 飆升至今年上半年的 19%。此類專案涵蓋冷媒回收、煤礦甲烷捕捉與工業效率提升等。另一方面,REDD+ 專案也強勢回歸,占比升至 16%,創下自 2023 年中以來新高。
整體來看,碳市場正逐步擺脫「只靠森林」的依賴,工業創新正逐漸成為新動能。
北美成新碳權供應重鎮
碳市場的地理版圖正在重塑。北美在 2025 年第二季的碳權發行量占比大幅攀升,從首季的 21% 躍升至 43%,幾乎翻倍。這股趨勢讓 American Carbon Registry (ACR) 首度躍居全球最大註冊機構,單季就占所有新碳權的三分之一(33%)。
排名其後的是 Gold Standard(25%)與 Verra(21%),意味著註冊機構之間的競爭正趨白熱化。這股轉變顯示兩大驅動力:投資人對北美高可信度專案的偏好,以及當地強而有力的監管環境,正推動市場對合規等級碳權的需求。
便宜或可信?碳市場正面臨選擇
BNEF 提出三種全球碳權市場可能的發展路徑,取決於治理成效、投資人信心,以及專案品質:
- 高品質路徑:若市場改革順利,2030 年供給量將達 26 億噸,2050 年為 48 億噸。雖然市場規模較小,但重點放在高效減碳專案。到 2050 年,「Direct Air Capture (DAC)」將占供給 21%,平均價格達每噸 104 美元。
- 全面供給路徑:若治理失靈,供給量在 2030 年將飆至 53 億噸,2050 年更達 82 億噸。約三分之二的碳權將來自避免毀林與再造林。雖然價格僅每噸 69 美元,但品質疑慮恐導致市場信任受損。
- OTC 碳移除路徑:作為折衷方案,自 2022 年起,客製化交易成長 27 倍。供給量在 2030 年達 20 億噸,2050 年達 53 億噸。「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BECCS)」成為主力,價格到 2050 年約為每噸 98 美元。
整體來說,碳市場的抉擇在於:低價但品質堪憂,還是成本較高、規模有限,卻能贏得信任的市場。
碳權買方願為「可信度」多付錢
雖然整體碳權均價略有下滑,但市場買方仍願意為自然型移除專案及高評級碳權支付額外溢價。以評級為 BBB+ 的 ARR 碳權為例,單價約落在 27 美元,明顯高於低評級專案。
這種價格差異凸顯出,買方——尤其是亟需提出可信「淨零」主張的企業——更重視碳權的品質而非數量。同時,那些獲得合規體系或國際架構認可的碳權,也因具備較嚴謹的治理基礎而能賣出更高價。
碳定價加速擴張,涵蓋全球三分之二 GDP
除了自願性市場重整外,各國政府推動的碳定價機制也持續擴大。根據 World Bank Group 統計,截至 2025 年年中,全球已有 43 項碳稅與 37 項排放交易系統(ETS)上路,涵蓋的溫室氣體排放比例從一年前的 24% 提升至 28%。
其中幾項關鍵進展最具影響力:
- 中國全國 ETS 已從電力業延伸至水泥、鋼鐵與鋁業,額外涵蓋 30 億噸排放。
- 哥倫比亞則將碳稅範圍擴大至燃煤燃燒。
這些措施合計使全球涵蓋量提升至近 150 億噸 CO₂e,相當於全球三分之二的 GDP 已受到直接碳定價的約束。
電力領先,工業急起直追
碳定價的主戰場仍在電力部門。全球超過一半的電力排放量——約占整體溫室氣體的三成——已納入碳定價機制。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工業與運輸的電氣化,唯有在電力實現低碳化後,才能真正達成深度減排。
工業的腳步也在加快。隨著中國擴大 ETS 覆蓋範圍,如今已有超過四成的工業排放被納入,對於高碳排的重工業而言,這是一大突破。
碳市場成為資金橋樑
即便短期價格回落,需求依舊強勁。企業仍是最大買家,透過自願市場與國內合規市場購買碳權,將其視為淨零轉型的關鍵工具。2025 年初,全球碳權註銷量明顯上升,主要受到合規需求帶動。
這凸顯出碳市場的核心功能:在各國政府追求經濟成長、就業與財政穩定等更廣泛目標的同時,引導私人資本投入減碳專案。
碳定價的政治經濟學
碳定價能否長久,不只取決於制度設計,更受制於民意與公平性的認知。各國政府必須在減碳、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之間取得平衡。正如中國與哥倫比亞的做法,制度設計正朝「逐步擴大覆蓋與提升雄心」的方向發展,在確保彈性的同時,也爭取社會支持。
隨著碳定價逐步推進至更難減排的重工業領域,以及巴西、印度、印尼和土耳其等中等收入國家持續擴展碳市場,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將愈加重要。
展望:碳市場的品質優先時代
全球碳市場的核心已不再是「交易量」的競逐,而是「完整性」的比拼。自 2022 年重置以來,市場已逐步建立共識:唯有能帶來可測量、具持久性的減碳效益的專案,無論是自然型解方、工業減排,或是先進的碳移除技術,才能持續吸引需求並獲得溢價。
BNEF 的供給情境分析顯示,碳市場將在不同治理路徑下演化,但不變的是,其在全球氣候金融體系中的關鍵地位。未來,無論是買方、政府,或資本投資者,評估重點將更集中於 「品質勝於數量」 ——市場的信任與價值將取決於信用額度背後的真實減碳成效。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REDD+ 轉型十字路口:高品質碳權的新時代與新價格
中國重啟減碳市場,價格震盪與未來發展受關注
碳移除市場發展困境:政策、價格與信任的考驗
Gold Standard 最新報告:全球碳市場監管趨勢與未來展望
2025全球碳定價與碳權市場趨勢分析
日本碳權市場調查:J-credit當道,國際趨勢崛起
新世代淘金狂潮,碳移除技術的投資趨勢與挑戰
NASDAQ報告顯示碳移除之重要發展趨勢
新加坡與泰國簽署碳權協議,東協碳市場合作加速啟動
美國 GAO 研究報告:自願性碳市場監管必要性存分歧
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核准多項生物炭與森林經營方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