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天在喝的咖啡如何和碳權連結上?在種植的時候就採用較永續且生態友善的方式,Shade-grown 遮蔭咖啡。
理論上來說,這類農林混合,維護生物多樣性、保留更多樹木的種植方式能夠申請自然碳匯類型專案碳權,但目前依然受限於監測方法以及市場意識等問題,離成熟推動還有一段距離。
新聞原文連結請參考。咖啡與碳權:遮蔭咖啡的環境價值被忽視
咖啡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農產品之一,而在每一杯咖啡的背後,隱藏著一張龐大的農業網絡。許多咖啡農場不僅生產作物,也在氣候因應方案中扮演關鍵角色。其中,遮蔭種植咖啡因為能儲碳並維護生物多樣性,近年受到更多關注。
不同於完全曝曬在陽光下的傳統栽培方式,遮蔭咖啡依靠樹木的遮蔽而生長。這些樹木不僅能吸收二氧化碳,還能調節土壤溫度,並為鳥類與昆蟲提供棲息環境。
研究顯示,遮蔭咖啡農場每公頃可儲存約 70 至 80 公噸的碳,與熱帶森林的儲碳能力相當,可視為天然碳匯。然而,這些貢獻在現行碳市場中卻往往被低估,甚至不受重視。
遮蔭咖啡的價值,為何始終得不到合理評估?
在現行碳權市場,獲得獎勵的多是造林、再生能源或土壤碳等專案。但咖啡農場,尤其是採用遮蔭方式經營的系統,往往難以歸類,因此被排除在主要的獎勵機制之外。
遮蔭咖啡確實能儲存大量碳,但卻落在一個「灰色地帶」。研究指出,相較於大規模植樹計畫,遮蔭咖啡系統所捕捉的碳在碳市場上價值被打了折扣,結果使得農民缺乏誘因去維護甚至擴張這些友善生態的農業模式。
最大問題在於「驗證」。單純計算一片人工林的樹木數量相對容易,但遮蔭農場是作物與多種不同樹木混合共生的環境,樹齡各異、種類多元,雖然這營造出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卻讓碳核算更為複雜。沒有明確的會計與計算標準,市場自然低估了它們的實際價值。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NZCBI 生態學家 Ruth Bennett 直言:
「退化咖啡農地的植樹計畫背後有大筆資金支持,但除了 Smithsonian Bird Friendly 認證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財務誘因能鼓勵農民保護既有的遮蔭樹。當然,在單一種植的咖啡園裡補植遮蔭樹是一個正面的作法,但我們的研究顯示,這些後來種的樹木,無法真正彌補成熟遮蔭樹被移除後造成的損失。」
全球研究:農林複合系統的真正氣候效益
刊登於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的一項統合分析,整合了 67 個研究據點的資料,並比較不同農業經營方式的碳儲存效益:包括單純遮蔭式咖啡園、簡單農林複合系統,以及擁有原生樹種的複雜農林複合系統。
研究顯示,越是多樣化、樹木密度越高的系統,碳儲存能力就越強。其中,包含成熟原生樹的複雜農林複合系統,遠勝於僅在單一作物上增加遮蔭樹的農場。透過 Hedges’ g 等統計方法,學者確認了這種差距的顯著性。
另一項由 Smithsonian 進行的研究更指出,如果將遮蔭種植系統改為種植園模式,恐怕會釋放 1.74 億至 2.21 億公噸的碳,這一數字甚至是所有咖啡園補植新樹後所能吸收量的兩倍以上。
研究人員估算,目前全球咖啡農場的樹木與植物已儲存約 4.82 億公噸碳。即便所有全日照咖啡園都改種遮蔭樹,也僅能額外吸收 8,200 萬至 8,700 萬公噸。
這些數據凸顯一個核心訊息:保護現有的成熟遮蔭樹,帶來的氣候效益遠比後來補植新樹更為關鍵。然而,現行政策與碳市場卻未能反映這層價值。
小農在碳市場前線:被忽視的潛在收益
若遮蔭咖啡能獲得市場更合理的認可,全球數百萬名小農或許能直接受益。咖啡大多生產於開發中國家,當地農民普遍收入不穩,而與碳市場連結,將可能成為他們的新收入來源。
在自願性碳市場,碳權價格每公噸約落在 5 至 20 美元之間,有的甚至低於 5 美元,也有高於 20 美元的類型。若以遮蔭咖啡來計算,一公頃可儲存 70 公噸碳,累積起來的碳權價值可能高達數百甚至上千美元。
然而,這樣的潛力至今仍未被充分開發。昂貴的認證費用、繁瑣的驗證程序,加上市場買方缺乏認知,讓農民難以真正受惠。若制度不改革,他們不僅錯失額外收入來源,也失去維護森林與遮蔭樹的誘因。
遮蔭咖啡:兼顧氣候與生物多樣性的隱形功臣
遮蔭咖啡的價值遠不止於儲碳。它同時提供一系列符合全球永續發展目標的生態服務:
- 保護生物多樣性:近似森林的咖啡園,能維持鳥類、授粉昆蟲與多樣野生動物的棲地。研究指出,遮蔭系統中的鳥類族群數量明顯高於全日照單一栽培。
- 維護土壤健康:樹木遮蔽能降低侵蝕、保持肥力。
- 維護水源:樹冠能調節溪流溫度,改善集水區的整體狀況。
- 提升韌性:多樣化的作物與樹種配置,使農場更能抵禦極端氣候與病蟲害衝擊。
這些額外效益,讓遮蔭咖啡更具被納入碳市場的正當性。碳權買方尋求的不只是單純的碳數據,而是兼顧生物多樣性與社區效益的「高品質碳權」。若能獲得應有的制度認可,遮蔭咖啡完全有潛力滿足這類需求。
碳市場公平交易的絆腳石
雖然遮蔭咖啡具備進入碳市場的潛力,但要真正落實仍有不少障礙。首先,現行的碳核算工具並未針對農林複合系統設計,缺乏標準化的方法,讓農民難以證明碳權價值,更別說販售。加上高昂的認證費用,多數小農根本無力負擔。
其次,市場認知不足也是關鍵問題。碳權買方對大規模造林或再生能源專案相對熟悉,卻對農林複合型碳權缺乏了解。若要擴大需求,教育投資人與企業認識其環境效益非常重要。
政策面同樣不可或缺。咖啡生產國若能把遮蔭咖啡系統納入官方氣候計畫,將有助於爭取國際碳融資。而認證機構、非政府組織與農民合作社若能攜手合作,分攤成本,也能讓更多農民負擔得起,進而推動更廣泛的參與。
從小眾走向主流:咖啡如何成為氣候解方
要讓遮蔭咖啡真正進入碳市場,關鍵在於觀念與制度的轉變。分析人士指出,第一步是承認農林複合系統是一種可計量、具正當性的碳儲存方式。隨著科學方法進展、數位監測工具普及,以及衛星影像技術的應用,這樣的認定正變得可行。一旦碳儲量測得更準確,驗證成本也有望下降,數以百萬計的小農將因此受益。
全球自願性碳市場預估到 2030 年規模將達 500 億美元,而在需求高漲的情境下,到 2050 年甚至可能突破 2,500 億美元。若遮蔭咖啡能分得其中一杯羹,將不僅改變農民收入結構,也可能左右全球氣候成效。
事實上,遮蔭咖啡農場是被忽視的氣候資產:它們能大量儲碳、守護生物多樣性,並維繫農村生計。然而,現行碳市場卻低估其價值,導致農民與環境同時受損。
隨著碳市場逐步成熟,把咖啡農林複合系統納入其中的契機正在浮現。只要有更合理的制度認可、更完善的測量工具與政策支持,遮蔭咖啡就能從邊陲走向氣候金融的核心。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每一杯咖啡背後,不只是風味故事,還有碳儲存與生態保護的價值。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Chestnut Carbon 募資 1.6 億美元:推動自然型碳移除市場邁向新高度
生物多樣性:TNFD、自然基礎解方與永續發展策略
想種樹賺碳權之前,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自然氣候解方吧
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核准多項生物炭與森林經營方法學
生物多樣性抵換,有效嗎?
植樹偏見如何阻礙其他碳移除技術的發展?
JPMorgan 投資 2.1 億美元造林碳權
造林碳抵換不可行?財務與空間的限制
北美森林碳權協定評估:品質、挑戰與改進方向
全球森林碳市場:現況、挑戰與改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