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金制度,對業務或產品經理來說,往往格外敏感。不過,廣義上的獎金其實也涵蓋一般行政人員的年終獎金,以及各種型態的加給。它的核心設計,是公司(資方)希望除了合理留住人才的薪酬外,還能創造「多做多得」的激勵效果。這不僅僅是酬勞加碼,更是一種讓執行者感受到付出獲得回報的方式。
那什麼樣的「獎金」設計,才真的讓執行者「有感」?作為執行者,當然是金額越多越快樂!但現實中,公司在發放獎金時,往往會綜合以下幾種考量:
- 產品毛利提撥
穩定型產品或服務,獎金基礎常以毛利提撥為主。這一類方式較能反映銷售實際成效,也鼓勵員工積極推廣高毛利品項。 - 政策性給予
新產品或特殊專案,可能以件計酬,甚至獲得商品售價10%到50%的高額獎金。這種獎勵強調開疆拓土、試水溫的挑戰意義,也常是員工最期盼的「紅包時刻」。政策性給予能快速提振士氣,也刺激公司新業務的爆發力,但同時考驗執行者的抗壓與適應能力。 - 形式給予
有些公司則採取大約商品未稅價格0.1%~5%左右的獎金比例,作為象徵性激勵。這種做法多半適用於成熟產品、或基礎型職位,在穩定管理成本的同時,維持團隊向心力,但吸引力自然有限。
對執行者而言,感受最直觀的是:銷售金額、產品難易度、所花心力等因素,會直接影響對獎金合理性的期待。難賣且高單價的產品,當然盼望一筆豐厚酬勞;好賣、單價低,自然覺得獎金可以少一點。因此,若能將「產品定價 × 難易度 × 獎金比例」做個簡單矩陣,執行者就在心裡有了「理想回報」的概念,也更容易評估一項工作值不值得投入。

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樣的單一銷售獎金,才會讓人真正「滿意」?其實,獎金越偏向政策給予——如新產品突破、特殊業績加碼——滿意感往往越高,因為這些通常屬於「額外驚喜」,超出日常預期。反之,若獎金設計偏向象徵性、比例較低,執行者自然較難產生激勵效果。
總結來說,只要能穩定拿到毛利提撥,再遇到政策性獎金偶爾加碼,就算各產業設計不同,對執行者來說,「有感」的獎金,就是能讓努力被真實回報——這不僅僅是多做多得,更是心血被看到的肯定。未來還能進一步探討業務獎金與團隊合作、長線激勵等進階議題,為企業與個人創造更豐富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