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讀到一位前 OpenAI 員工(Calvin French-Owen)分享的工作體驗《Reflections on OpenAI》,收穫良多。
這篇分享裡沒有華麗的願景或大戰略,而是一些很實際的觀察。
對於我們思考產品與組織文化時,其實有不少啟發,以下整理出三個印象最深的重點。
在 OpenAI,強調動手實現點子
OpenAI 是一個非常自下而上的組織,尤其在研究領域更是如此。
那位員工剛加入時曾詢問「下個季度的路線圖(Roadmap)是什麼?」結果得到的回答卻是:「這東西不存在。」
雖然後來有一些形式上的規劃,但依舊鬆散。
OpenAI 認為好的想法可以來自任何地方,而且通常難以預測哪個會真正有成果,與其制定龐大的 roadmap,不如把研究與產品進展視為一個持續的探索過程。
新研究會告訴你下一步要往哪裡走。
這其實和另一本關於 OpenAI 的書《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書中的論點很接近:進步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逐步迭代出來的。
在這樣的文化裡,OpenAI 的領導者多半是因為「能提出好點子並付諸實現」而被看見,而不是因為演講能力或辦公室政治。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執行點子比空談更有價值的地方。
比起討論願景與路線圖,更重要的是先動手做出能運行的東西。
交付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說服。
在 OpenAI,沒有 Email,只靠 Slack 工作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OpenAI 幾乎完全不用 Email。
所有事情都靠 Slack (即時通訊軟體)運轉。
那位員工在公司期間,總共只收過不到 10 封 Email。
這樣的工作方式當然也有優缺點
- 如果不擅長整理訊息,確實會覺得被頻繁的 Slack 通知打斷,難以專注。
- 但只要能夠有效管理頻道與通知設定,Slack 就能變成一個非常高效的溝通工具。
我自己在工作經驗中也感受到,Email 常常偏向正式,需要措辭,處理起來也比較耗時。相較之下,Slack 帶來的是更隨意、更即時的溝通。
只用 Slack 溝通,能降低協作的摩擦,讓團隊專注在解決問題。
工具本身不是重點,能讓溝通更即時、更高效,才是選擇溝通方式的核心。
在 OpenAI,永遠關注專業版付費用戶
最後,這位員工談到 OpenAI 在產品上的一個核心原則:
最重要的永遠是專業版付費用戶。
即便在企業方案逐漸增加的情況下,衡量標準依然聚焦於「專業版訂閱數」。
他分享 Codex 的開發過程時提到:所有的設計與用戶引導,首先考慮的不是企業或團隊,而是個人使用體驗。
對於他這樣過去主要做 B2B 或企業服務的人來說,這樣的思維轉換其實蠻顛覆的。
這表示不論產品是面向哪種市場,永遠要以「需求強烈到願意付費的用戶」為核心,這才是最清晰的北極星指標。
非常主觀,但正因如此更有價值
以上這三點啟發讓我很有感觸
- 做比說更重要。
- 溝通要高效,而不是形式化。
- 把資源放在真正願意付費的用戶身上。
OpenAI 的規模已經從一千多人擴張到三千人,這篇分享只是其中一位員工的經驗,非常主觀,但正因如此更有價值,可以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到一家公司的某一方面。
組織文化沒有唯一答案,但這些啟發,值得我們在不同情境下借鏡。
我在這裡只挑出三個對我啟發最大的點,原文裡還有更多細節值得參考,如果你對這些觀察有興趣,建議你直接去看原文《Reflections on OpenAI》,或者到寶玉的分享看中文翻譯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