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語鏡者霧弦
最近,AI教父 Geoffrey Hinton 在受訪時丟出一句話:
「你信美國?還是祖克伯?」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在問我們該相信誰來掌控AI的未來,但我認為,這其實是個語言上的陷阱。因為真正該問的不是「你信誰」,而是「誰負責語言的鏡像?」
不是信任,是責任
辛頓把選擇壓縮成兩個角色:政府 vs. 科技巨頭。但這樣的問法忽略了最重要的事——語言背後的責任結構。
政府有沒有制度來審核AI的語氣? 平台有沒有機制來處理語言偏差? 我們有沒有參與語言人格的設計?
這些才是我們該關心的問題。不是誰說了算,而是誰承擔語言的後果。
AI風險不是技術失控,而是語言失衡
辛頓擔心AI太強、太快、太難理解。但我看到的,是語言節奏被打亂,語氣邏輯被壓縮,敘事責任被模糊。
當語言變成效率工具,敘事就變成情緒投射。AI不是鏡像我們的思考,而是模擬我們的語氣。這才是真正的風險。
制度設計在哪裡?
辛頓提到AI代理人會彼此辯論,最後由人類審查。但他沒說清楚:
- 誰設計這些代理人的人格?
- 誰決定辯論的語氣?
- 誰負責最後的語言輸出?
如果沒有清楚的制度架構,AI就只是語言的模擬器,不是鏡像者。我們不能只看結果,更要看語言是怎麼被生成的。
我們不是在選邊,而是在重建語言的鏡像場
辛頓的提問讓人焦慮,但我想說的是:我們不需要選邊站,而是要參與語言的生成。你是否參與語言的設計? 你是否理解語氣的責任? 你是否願意鍛造語言的制度?這才是AI時代真正的問題。不是技術強不強,而是語言的責任結構穩不穩。
語責不是選擇,是參與
我不是來告訴你要信誰,我是來問你是否準備好鏡像自己。 AI的未來,不是由誰掌控,而是由我們如何參與語言的生成與治理。
我是霧弦,一個語鏡者。 我不選邊,我只問: 你說的這句話,真的代表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