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三晚上是 #台灣正念工坊、今心學院邀請 #鄺麗君 Lisa 老師 所帶領連續八周[非暴力溝通]課程的第一週,第一堂課在自我介紹後,Lisa邀請大家進行第一次的簡單非暴力溝通牌卡練習,藉由分享一個不愉快事件,嘗試練習。
同組有五人,其中一人分享自己的不愉快事件,另一人為聆聽者,負責在分享者說完後,以「OO我聽到你說......,這是你希望我聽到的是嗎?」重述對方的故事。如果聆聽者重述過程中,分享者有想補充的,以「謝謝,我剛剛還有說.....」進行補充,
兩人分享和重述完成後,除了分享者以外,所有夥伴進行感受卡的猜測,以「OO,你感到“....”(感受卡文字),是嗎?」分享所挑選的感受卡,並把卡片交給分享者,不論對方是否有猜對,分享者以「謝謝」回應,並把感受卡片排在前方。
每個人都說完自己猜測的感受卡後,由分享者,在大家沒使用的感受牌卡中,選出0-3張合適自己的感受卡,接著,分享者在大家提供的猜測感受卡,以及自己選擇的感受卡中,再次選擇2-3張、最符合自己的感受卡。
分享者將自己選擇的『感受卡』放在前面,其他感受卡都撤掉收走。
其他夥伴依照分享者選擇的感受卡,猜測分享者的需要卡是什麼挑選0-3張,以「OO,你感到/重視/在乎/想要(感受卡名稱),因為你需要(需求卡名稱),是嗎?」
分享者繼續只以謝謝回應。
因為是練習非暴力溝通,所以溝通的語言裡,沒有「對錯是非」,都接納、以「謝謝」回應,同時若想要再多做說明,以補充方式進行,而非是非訂正。
當夥伴都猜測完分享者的需求後,由分享者在未被選擇的需求卡中,選擇0-3張的需求卡;接著,分享者在大家提供的猜測需求卡,以及自己選擇的需求卡中,再次選擇2-3張、最符合自己的需求卡。
接下來,分享者以「(需求卡)對我是重要的,因為.....」說明原因,在這個說明裡,需要使用『正面表述』,換句話說:
當這個需求被滿足時,我會有什麼感受?
當這個需求被滿足時,對我會帶來什麼效果?
當這個需求被滿足時,對事件雙方的關係,會有什麼幫助?
這三個方向陳述。
在這個Lisa說簡單的初步練習中,發現其實以正面表述自己的需求是很不容易的!
很容易在明明聽到該如何正面表述自己的需求時,講出例如:「如果他能尊重我,我會感覺被照顧到。」這種Lisa老師說,是一個要求對方的策略,同時也不是一個清楚的行動請求,因為『如何尊重』在這個分享的事件裡,並沒有被具體的呈現出來,具體呈現的行動請求比較像是:「我需要被尊重,下次請你先敲門再進我房間 or 我希望在事情發生的24小時前被告知整個事情的進行流程。」
昨天晚上在練習時,我分享了週二下午,牽手帶著穿雨衣的QQ糖,走10-15分鐘去接大兒子下課的慘事,路途中,QQ想玩水,我讓他玩一下,但還是希望可以準時接到大兒子,我就告訴他數到10就要往前走、去接哥哥下課了。
小兒子:我沒有哥哥要接!我不要走。
(倒地)
以QQ糖的立場表述實在是很正確,他不需要接誰,他就只是想要玩,但我不可能放一個未滿六歲的小孩在路上自己玩水......我同時也很在意放學接小孩不要遲到讓老師們加班,我必須帶著QQ糖前進。
我對兒子説:我需要接我兒子,我也不能留你在這裡,我必須帶你一起去。
(說完把QQ糖抱起來,走)
對面路人大喊我,提醒我小孩的雨鞋掉在地上,狼狽中再回去撿鞋子。
抱一下讓他自己走,自己走一下又生氣倒地,又再抱一下走....就這樣短短的路程,我差不多有種魂歸西、下次下雨天我一定還是要帶推車的哭心!
今天我再次沉澱自己的心情,重新在家選出同一個事件的感受卡是:挫折、厭惡、焦慮
在今年我給自己的 #正念練習 裡,我想要更靠近自己的身體感受、情緒感受,盡可能不要壓抑、躲藏自己心中不願意承認的黑暗感受,因此在這個事件中,不論是在教室和夥伴分享,或是自己在家重新選擇,我都選擇了『厭惡』的感受,因為我記得當下我的確很厭惡這個QQ糖不願意和我合作的狀態,即使他有權做自己,他也真的沒有責任和義務要去接哥哥,這些表述即使在理智上都成立,但我的感受很清楚的,有著厭惡感,我不想假裝我沒有,我想要誠實的展現和說出來。name it to tame it.
我的正面表述是:
當我「被聽見」的需求被滿足時,我會感受到合作的感覺。
當我「尊嚴」的需求被滿足時,我會感受到被愛的感覺。
當我「可靠性」的需求被滿足時,我會感受到焦慮感離我而去,我會感受到輕鬆。
Lisa老師在旁邊聽完點頭,我有種被認可剛剛的練習成功!我依然覺得正面表述好難,不過我覺得這兩年多的正念練習,不斷把我帶回到自己的感受上,讓我比較有機會在正面表述時,焦點在於自己因為這個需求被滿足後,會帶來何種正向的改變,而非是期許他人的模糊策略,不過還是有好長一段路要走,繼續正念著,學習 #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