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最近重新思考查理.蒙格的逆向思考法,突然有了新的領悟。這位巴菲特的長期合作夥伴,總是習慣從反面來思考問題。「要如何成功?先想想如何避免失敗。」這讓我想到一個簡單卻深刻的概念 —— 製作「不做清單」。
為什麼要有不做清單(Not-To-Do)?
我們習慣列待辦事項(To-Do),想著要做更多事情來改善生活。學新技能、培養新習慣、拓展人脈、提升工作效率……,清單越來越長,卻發現自己越來越疲憊,甚至陷入自我內耗。這種「加法思維」讓人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中,反而忽略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查理.蒙格的智慧在於:與其專注於要做什麼,不如先清楚什麼不該做。
如果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永遠不要去那個地方。
不做清單的實際應用
製作不做清單其實很簡單,就是明確列出那些會消耗你時間和精力,卻不會帶來真正價值的事情。比如:
人際關係方面
- 不參與只會抱怨卻從不行動的聚會
- 不與總是帶來負能量的人深交
- 不為了迎合他人而違背自己的原則
工作生活方面
- 不接受與個人目標不符的專案
- 不在意義不大的會議上浪費時間
- 不把精力花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
消費習慣方面
- 不購買只是一時衝動想要的東西
- 不為了面子而過度消費
- 不追求最新但不實用的產品
減法的力量
當你開始說「不」,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時間變多了,注意力變集中了,決策變簡單了。你不再需要在無數選擇中掙扎,因為已經預先排除了那些不值得的選項。
這不是要你變得消極或封閉,而是要你更有意識地選擇。每一個「不」的背後,其實都是對重要事情的「是」。
開始製作你的不做清單

不妨現在就拿出紙筆,想想有哪些事情一直在消耗你的能量,卻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把它們寫下來,貼在看得見的地方。
系統化管理你的人生方向
為了更有系統地實踐這個概念,我開發了《願景實現框架》這個 Google Sheets 模板。除了幫助大家設立未來人生願景、建構逐步達成目標的流程方案之外,也專門設計了不做清單的區塊。
這個模板的特色是可以定期檢視自己是否真的達到「不做」這些事情的行為標準。更重要的是,它提醒你定期修改與刪減不適合的價值觀和不做清單。畢竟隨著人生階段的改變或經驗的累積,我們的優先順序也會跟著調整,昨天的「不做」可能變成今天的「必須做」,這都是很正常的。
關鍵在於保持覺察,定期回顧和調整,確保你的選擇始終與當下的自己一致。
好的人生不是做了多少事,而是做對了哪些事。有時候,知道什麼不要做,比知道要做什麼更重要。
查理.蒙格用逆向思考成就了人生傳奇,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方法,避開人生的陷阱,走向真正想要的生活。
開始體驗《願景實現框架》,輕鬆管理你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