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裡的設計力 | 從生活細節練出美感眼睛| 設計不是專業名詞,而是我們每天的選擇。

圖:艾莉感觀經濟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一杯超商咖啡就能解渴,卻願意多花三倍的錢去咖啡館。
家裡已經有馬克杯,卻還是忍不住再買一個「剛好對眼」的。
這樣的情境,不只發生在咖啡或杯子上。
它可能換成衣服、飾品、甚至是一隻布偶——劇情不斷重演。
這背後,藏著一個關鍵詞:情緒價值。
功能只是理由,而情緒,才是我們真正買單的原因。
什麼是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往往是幫我們的購物慾找了一個合理的理由。
那麼,究竟什麼是情緒價值呢?
它不一定來自產品本身的功能,有時候是一種服務帶來的心理滿足,有時候甚至是一種文化氛圍的推波助瀾。
例如,因為 Lisa(BLACKPINK)的帶動,Labubu 從小眾角色躍升為全球爆紅的收藏對象;
英國原本專為嬰幼兒設計的安撫玩具 Jellycat,因為「療癒感」被成人市場重新發現,進而造成轟動;
而 iPhone 的長期銷售,更多時候不是規格功能取勝,而是身份認同與品牌歸屬感所帶來的「長期情緒依附」。
情緒價值 × 五感投射
情緒價值不是什麼抽象的理論,其實就是我們每天用五感去感受的東西。可以想像一下:
- 看:顏色和設計會偷偷影響情緒。粉嫩色讓人覺得溫柔又安全,鮮豔對比色則會帶來一種活力與衝勁。
- 聽:音樂也是情緒開關。輕柔的爵士樂會讓人慢下來,快節奏的流行歌則會讓你整個人都亢奮起來。
- 聞:氣味特別能勾起回憶。剛出爐的麵包味,讓人想到家的溫暖;一瓶香氛,能讓人瞬間安心或掉進懷舊氛圍。
- 嚐:味道直接左右心情。吃甜食常常等於「快樂加倍」,而酸味則能馬上讓腦袋清醒。
- 摸:觸感會讓人下意識產生安全感。柔軟的絨毛讓人想依偎,冰涼或溫潤的質地,會讓身體立刻有反應。
把這些感官放在一起,就是情緒價值的魔法。

圖:AI示意圖
為什麼一杯咖啡,在星巴克喝起來特別不一樣?因為不只是咖啡,還有木質的裝潢、空氣裡的咖啡香、店裡的音樂。
而走進迪士尼樂園,你感受到的不是單一設施,而是一整套「看、聽、聞、嚐、摸」的體驗,才會讓人沉浸在夢幻裡不想醒來。
每個人都在為情緒買單
如果仔細看看自己的消費習慣,你會發現很多購買,其實是情緒在推動。我們常見的情緒價值,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類型:
- 正向補償型:快樂、慰勞、犒賞。
👉 下班後點一杯奶茶,只因「今天我辛苦了」。 - 歸屬認同型:群體連結、潮流跟風。
👉 追一雙限量球鞋,不只是鞋子,而是想和同好站在同一陣線。 - 安全安定型:安心、信任、長期依賴。
👉 選擇熟悉的保養品品牌,因為「用過很多年,最放心」。 - 懷舊回憶型:復古、童年記憶。
👉 再買一次小時候吃過的零食又或者動畫角色公仔,只為了找回那份熟悉感。
這四種類型會隨著年齡與生活狀態而有不同表現。
- 青少年特別在意「認同與被看見」,因此常落在歸屬認同型;
- 青年追求「小確幸與療癒」,常選擇正向補償型;
- 成熟族群需要「安心與品質」,更看重安全安定型;
- 熟齡族群則偏向「懷舊與被尊重」,對懷舊回憶型特別有感。
換句話說,情緒價值不是某個年齡專屬,而是會在不同人生階段,用不同面貌出現在我們的選擇裡。
情緒價值如何推動一個消費循環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買東西,根本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心情?
想像一下,下班後很累,腦子冒出一句話:「今天我辛苦了,該犒賞自己一下。」於是走進手搖飲店,點了一杯自己最喜歡的奶茶。

圖:AI示意圖
喝下第一口的時候,確實覺得快樂,好像整天的壓力都被化解。可是下一次心情不好時,你又會想起這杯奶茶,因為大腦早就幫你記住了這種「有效的補償方法」。
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一種慣性:心情差 → 買東西 → 短暫快樂。
看似小小的選擇,其實就是情緒價值在牽引我們。
它不只是一次購買,而是一次又一次,悄悄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這杯奶茶帶來的,其實不是單純的飲料功能,而是滿足了我當下想要被安慰的情緒。這,就是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善用是亮點,濫用成負擔
情緒價值固然能打動人心,但它並非沒有副作用。如果過度依賴,反而可能帶來一些風險。
當我們一遇到壓力就用「買東西」來補償,短期雖然舒緩,但長期可能形成依賴。另一方面,如果產品本身沒有核心功能,卻只靠情緒行銷,熱潮一過就會顯得空洞。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情緒價值是負面的。相反地,當它和產品本身的品質、功能結合在一起時,情緒價值能夠放大體驗,讓人覺得這個選擇更值得、更有意義。
所以,對設計者來說,重點在於「如何善用」;對消費者來說,重點在於「如何覺察」。唯有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情緒價值才能真正長久。
情緒價值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加乘的力量。它能讓產品更動人,但不能取代核心價值;它能讓消費更愉快,但不能填補所有空缺。
情緒價值:善用與覺察的平衡
情緒價值並不是要被否定或拒絕,它早已存在於我們的日常選擇之中。重點或許不在於下結論,而是在於我們能否看見它,並理解自己為什麼會被打動。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原來我買的不只是功能,也是情緒」,就能更完整地理解消費背後的運作方式。情緒價值不可避免,但能被覺察;而覺察,代表著我們對生活與設計的理解更往前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