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次十字軍為什麼中途改道,跑去打君士坦丁堡?
變數之一,就是流亡的阿列克賽皇子用天價一般的酬庸,把十字軍「騙去」支持自己父子的皇位權利。其中最大的「精神報償」,則是羅馬教會夢寐以求的玩意:
「東西教會統一,而且希臘教會將置於羅馬教宗之下。」
這個對十字軍來說炫目至極的條件,其實完全沒有可行性。
羅馬「皇帝」這個頭銜,可能會讓後世的人、乃至皇子自己都有所誤解,以為東羅馬皇帝永遠大權在握,可以乾綱獨斷。
實則東羅馬的政治權力,始終是流動的,並沒有一定得掌握在誰手上。
如果按照芝加哥大學教授Kaldellis的說法,權力為「多頭馬車」才是東羅馬常態,是在君士坦丁堡市民、軍隊、元老以及教會之間不斷競合的。
皇帝即使憑著寶座,享有一定的優勢,但如果他搞到天怒人怨、讓好幾個派系聯合起來的話,那被「挖眼割鼻」,就指日可待了。
而阿列克賽皇子流亡在外、還想靠外地軍隊捧他回寶座,權力基礎薄弱之極,提倡「教會統一」,徒然受人以柄而已,教會不可能聽他指令的。
當時清楚阿列克賽只是在唬爛的政治人物,大有人在。其中之一,乃是第四次十字軍的發動者,教宗伊諾增爵三世(又常翻譯為英諾森三世)。
阿列克賽曾經先到過教廷,用同樣令人眩目的條件,請教宗出聲支持。
然而伊諾增爵三世是當時相當精明的政治人物,他一眼就看穿皇子的底細,完全不理會他的請求。
阿列克賽實在是沒有辦法,只好趁著十字軍出動、駐軍於達爾馬提亞的札拉城外時,私自派使節去遊說這些貴族領袖同意出兵。
那麼,十字軍為什麼同意阿列克賽那一看就好像很假的條件呢?
雖然「十字軍很蠢,不明底細」也是種說法,但另外一個相當合理的解釋,則在於十字軍已經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危機和派系分裂中。
也就是說,當下那些還想繼續遠征的領袖,已經沒有什麼長圖遠略可言,他們想的只是怎麼樣能讓遠征「繼續下去」,腦子裡轉的都是短期考量。
至於到了君士坦丁堡後,打不打得下來?收不收得到錢?人家歡不歡迎?走一步算一步吧。
&
資料來源:
Anthony Kaldellis, "Streams of Gold, Rivers of BLood: The Rise and Fall of Byzantium, 955A.D. to the First Crusade."
Jonathan Phillips, "The Fourth Crusade and the Sack of Constantin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