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教宗不同意支援阿列克賽皇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第四次十字軍為什麼中途改道,跑去打君士坦丁堡?

變數之一,就是流亡的阿列克賽皇子用天價一般的酬庸,把十字軍「騙去」支持自己父子的皇位權利。

其中最大的「精神報償」,則是羅馬教會夢寐以求的玩意:

「東西教會統一,而且希臘教會將置於羅馬教宗之下。」

這個對十字軍來說炫目至極的條件,其實完全沒有可行性。

羅馬「皇帝」這個頭銜,可能會讓後世的人、乃至皇子自己都有所誤解,以為東羅馬皇帝永遠大權在握,可以乾綱獨斷。

實則東羅馬的政治權力,始終是流動的,並沒有一定得掌握在誰手上。

如果按照芝加哥大學教授Kaldellis的說法,權力為「多頭馬車」才是東羅馬常態,是在君士坦丁堡市民、軍隊、元老以及教會之間不斷競合的。

皇帝即使憑著寶座,享有一定的優勢,但如果他搞到天怒人怨、讓好幾個派系聯合起來的話,那被「挖眼割鼻」,就指日可待了。

而阿列克賽皇子流亡在外、還想靠外地軍隊捧他回寶座,權力基礎薄弱之極,提倡「教會統一」,徒然受人以柄而已,教會不可能聽他指令的。

當時清楚阿列克賽只是在唬爛的政治人物,大有人在。其中之一,乃是第四次十字軍的發動者,教宗伊諾增爵三世(又常翻譯為英諾森三世)。

阿列克賽曾經先到過教廷,用同樣令人眩目的條件,請教宗出聲支持。

然而伊諾增爵三世是當時相當精明的政治人物,他一眼就看穿皇子的底細,完全不理會他的請求。

阿列克賽實在是沒有辦法,只好趁著十字軍出動、駐軍於達爾馬提亞的札拉城外時,私自派使節去遊說這些貴族領袖同意出兵。

那麼,十字軍為什麼同意阿列克賽那一看就好像很假的條件呢?

雖然「十字軍很蠢,不明底細」也是種說法,但另外一個相當合理的解釋,則在於十字軍已經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危機和派系分裂中。

也就是說,當下那些還想繼續遠征的領袖,已經沒有什麼長圖遠略可言,他們想的只是怎麼樣能讓遠征「繼續下去」,腦子裡轉的都是短期考量。

至於到了君士坦丁堡後,打不打得下來?收不收得到錢?人家歡不歡迎?走一步算一步吧。

&

資料來源:

Anthony Kaldellis, "Streams of Gold, Rivers of BLood: The Rise and Fall of Byzantium, 955A.D. to the First Crusade."

Jonathan Phillips, "The Fourth Crusade and the Sack of Constantinopl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熱帶島嶼人的多語練習帳 的沙龍
206會員
1.0K內容數
熱帶島嶼人的部落格。內容以語言、歷史以及語言學習技法為主。歡迎支持、訂閱或付費贊助,謝謝!
2025/09/10
維基百科上有個漂亮的表格,好像很精確地呈現了拜占庭帝國各時期的軍力水準。看起來很清楚,實際上只能當參考而已。 拜占庭各時期的士兵數量,我們可以先拆成兩個問題來想: 「一、總兵力的情況」以及「二、單次遠征的最大軍力」 首先,拜占庭史料自己有沒有「總兵力」的精確統計數字?很遺憾的,沒有。 拜
2025/09/10
維基百科上有個漂亮的表格,好像很精確地呈現了拜占庭帝國各時期的軍力水準。看起來很清楚,實際上只能當參考而已。 拜占庭各時期的士兵數量,我們可以先拆成兩個問題來想: 「一、總兵力的情況」以及「二、單次遠征的最大軍力」 首先,拜占庭史料自己有沒有「總兵力」的精確統計數字?很遺憾的,沒有。 拜
2025/09/10
第四次十字軍為什麼攻擊君士坦丁堡,野史傳說認為,威尼斯總督恩里克.丹多羅被東羅馬皇帝弄瞎了雙眼,因此懷恨報復。但這其實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這個故事的背景,得回到1171年。當時威尼斯商人不滿東羅馬開始授予商業宿敵熱那亞城邦同等的特權,於是聚眾鬧事,攻擊君士坦丁堡的熱那亞區。 東羅馬皇帝曼努埃
Thumbnail
2025/09/10
第四次十字軍為什麼攻擊君士坦丁堡,野史傳說認為,威尼斯總督恩里克.丹多羅被東羅馬皇帝弄瞎了雙眼,因此懷恨報復。但這其實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這個故事的背景,得回到1171年。當時威尼斯商人不滿東羅馬開始授予商業宿敵熱那亞城邦同等的特權,於是聚眾鬧事,攻擊君士坦丁堡的熱那亞區。 東羅馬皇帝曼努埃
Thumbnail
2025/09/07
友站羅馬高雄人昨天分享了古羅馬偉大的成就,兩千年前寬敞、維護良好的道路系統,真可說是帝國大動脈。 那麼,到了東羅馬/拜占庭之時,這些羅馬道路又是如何呢? 很遺憾的是,根據史學家John Haldon在1999年的研究,當拜占庭大敗給伊斯蘭、被迫退入小亞細亞之後,從零星殘存的史料紀錄來看,帝國
Thumbnail
2025/09/07
友站羅馬高雄人昨天分享了古羅馬偉大的成就,兩千年前寬敞、維護良好的道路系統,真可說是帝國大動脈。 那麼,到了東羅馬/拜占庭之時,這些羅馬道路又是如何呢? 很遺憾的是,根據史學家John Haldon在1999年的研究,當拜占庭大敗給伊斯蘭、被迫退入小亞細亞之後,從零星殘存的史料紀錄來看,帝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在1204年,由威尼斯等國組成的十字軍,攻破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君士坦丁大帝以來,永遠屹立不搖、難攻不落的世界之城,第一次淪陷於外敵之手。 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曾阻擋過波斯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等諸多強敵,為何這次竟會輕易為西歐騎士攻下? 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Thumbnail
在1204年,由威尼斯等國組成的十字軍,攻破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君士坦丁大帝以來,永遠屹立不搖、難攻不落的世界之城,第一次淪陷於外敵之手。 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曾阻擋過波斯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等諸多強敵,為何這次竟會輕易為西歐騎士攻下? 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Thumbnail
任何帝國都有許多黑暗面,拜占庭帝國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帝國利用基督教實施的宗教壓迫。 隨著帝國在宗教上越來越趨於「一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其他的宗教等等,生存空間也就越來越小。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希臘、羅馬多神教的消失。 希羅多神教是很昌盛的。即使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化後,多神
Thumbnail
任何帝國都有許多黑暗面,拜占庭帝國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帝國利用基督教實施的宗教壓迫。 隨著帝國在宗教上越來越趨於「一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其他的宗教等等,生存空間也就越來越小。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希臘、羅馬多神教的消失。 希羅多神教是很昌盛的。即使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化後,多神
Thumbnail
說到拜占庭的名王,大家可能會想到「恢復古羅馬光榮」的查士丁尼一世(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Α´)、擊敗薩珊王朝卻慘敗給伊斯蘭的希拉克略(Φλάβιος Ἡράκλειος)、痛擊保加利亞人的「保加利亞屠夫」巴西爾二世(Βασίλειος Β΄),以及在拜占庭幾乎滅亡的時刻,讓拜占庭鳳凰涅槃的阿列克
Thumbnail
說到拜占庭的名王,大家可能會想到「恢復古羅馬光榮」的查士丁尼一世(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Α´)、擊敗薩珊王朝卻慘敗給伊斯蘭的希拉克略(Φλάβιος Ἡράκλειος)、痛擊保加利亞人的「保加利亞屠夫」巴西爾二世(Βασίλειος Β΄),以及在拜占庭幾乎滅亡的時刻,讓拜占庭鳳凰涅槃的阿列克
Thumbnail
「義大利隨想曲」之信仰
Thumbnail
「義大利隨想曲」之信仰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興盛,始於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今日義大利的歴史根基。
Thumbnail
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興盛,始於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今日義大利的歴史根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