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個實用技巧,幫你從瞎忙族變身高效能人士
大家早,我是最愛和你一起讀商業好書的老查。你是否常覺得,「為什麼我每天這麼忙,事情卻一直沒做完?」明明努力規劃時間、列待辦清單、用盡各種工具,但工作成果總是不如預期?
很多人對「生產力」有種近乎著迷的執念,只想著:「怎麼安排,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事?」但追求效率本身,有時反而讓我們陷入「效率陷阱」——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在「看起來很有效率」的事情上,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成果。
如何成為時間的主人?真正高效的人,到底是用什麼方式工作的?以下7個實用技巧,幫你從瞎忙族變身高效能人士。1. 拆解時間單位:切成 15 分鐘一格
根據Microsoft 與加拿大研究單位針對2,000 名受試者進行腦部掃描與相關實驗,發現人類平均的專注維持時間是8 秒,比金魚的平均9秒專注力還低上1秒。既然人的專注力這麼短,那麼強迫自己要長時間專心工作,注定效果是很差的。
通常我們習慣將工作日劃分程以小時為單位的區塊,也就會在安排事情或會議時間都「至少1小時」,但高效能人士常用「15 分鐘」作為運用時間的單位。因為大多數人在通勤、等人、空檔中,經常能夠擠出這樣的小段時間,15分鐘也是稍微可以完成一點事的時間長度,且根據史丹佛大學的時間管理研究發現,較短的時間區塊能夠創造緊迫感,提高 32% 的任務完成效率。好處包括:
- 更容易聚焦:短時間壓力反而提升專注力。
- 更彈性安排:很多事其實不需要一整小時,只需 15~30 分鐘就能完成。
2. 拒當收件匣的奴隸
對許多人而言,早上一開機就陷入回覆電子郵件的時間黑洞中。高效能人士深知,收件匣等同是別人為你設的待辦清單,而非自己主導的。他們會將查看和處理郵件的時間固定在下午或傍晚,在處理完其他高強度工作後,作為調劑。
你可以這樣做:
- 安排固定回信時間,而非即時回覆
- 設定自動回信,告訴對方你處理信件的原則
據傳拿破崙曾指示秘書「將所有來信三週後再呈遞」,因為他發現許多信中的問題會在等待中自行消解,變成「不需回覆、處理」。當然,現代商業環境可能不允許如此長的延遲,但你優先完成自己的核心任務,再回頭處理郵件,你會發現許多急事已自行解決,效率自然倍增。
3. 打造「虛擬航班」:創造零干擾專注區
許多音樂人、作家和藝術家都有類似經驗:「在移動中」「於飛機、火車等空間」較易激發創意。為何搭飛機時創作力最旺盛?因為飛行中的環境隔絕了日常干擾,讓人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我們無須真的去搭機,只需在工作時為自己營造一個「虛擬航班」環境。無論是在辦公室或家中,選擇一個不被打擾的角落,能讓你達到類似的效果,將專注力發揮到極致。
作法:
- 關閉所有非必要的通知功能
- 使用降噪耳機阻絕環境干擾
- 告訴同事你目前進入「專注模式」,或在辦公桌放置「請勿打擾」標示
4. 設定明確的「工作空間」與「休息空間」
除了自雇者之外,Covid-19疫情後,許多企業也開始長期實施遠距結合實體的混合式辦公模式,「在家上班」成為常態,但居家工作的缺點是:容易模糊工作與生活的界線。
高效能人士深知,如果在家工作,要避免工作侵蝕私人生活造成長期倦怠,必須明確劃分「工作區」與「生活區」。專屬的工作空間能幫助大腦快速進入工作模式,提高專注度;同時,當離開這個區域,就等於正式結束了工作,讓身心得到真正的放鬆與充電。藉此:
- 設下心理上的「上班開關」,建立儀式感
- 結束工作後較容易放鬆,恢復能量
5. 聰明開會:會議不再浪費時間,靠一份議程就夠
日本商業設計大師佐藤可士和這麼說「只要和對方開過一次會,我就能立刻判斷出對方的工作能力高低。」絕對不要進行「總之,就先開個會」式的會議。要確保開會是「傾聽的場合」「思考的場合」「溝通的場合」,每一次開會都要有會議目的、有明確結論,以及會後具體的執行計畫,並且確認全體與會者都了解。
避免會議冗長超時與偏離主題,最有效的方法是:事先制定並嚴格執行議程。會議主席應在會議預定結束前 15 分鐘將討論導向結論,並在最後 5 分鐘整理出明確的決議與待辦事項。會議結束後,可立即利用5分鐘時間,在還處在很清晰的記憶與感想時整理出5個本次會議的要點,用手機寄給自己做個人的紀錄,日後只要根據會議日期與專案名就很容易搜尋查閱。
6. 功勞比苦勞重要:專注在「成果」,而不是「時間」
帕金森定律告訴我們:「工作會膨脹到填滿所有可用的時間。」這意味著,如果你給自己一週完成一個任務,它很可能就真的會花掉一週。一般人習慣以時間長短來思考工作如何進行。然而,高效能人士更重視「實際產出」。將注意力從「要花多少時間」轉向「要達成什麼結果」,並為此設定清晰的目標,你的效率會自然飆升。「產出導向」的工作思維,遠比「時間導向」來得有效率。
轉換思維:
- 設定清晰的成果指標,而非時間指標
- 定期檢視進展,調整工作策略
- 慶祝里程碑達成,強化正向回饋
7. 避免陷入「生產力迷戀」的過度優化陷阱
效率的最高境界是不沉溺於追求效率。生產力工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若花太多時間調整流程、設定 App、研究各種AI技巧…,卻遲遲沒產出,就本末倒置了。
選出最適合你的方法,實際運用執行才是關鍵。記住:不是最炫的技巧最有效,而是最適合你習慣的技巧才能長久使用。
平衡原則:
- 評估標準:學習成本 vs 效益提升
- 實施原則:保持簡潔性,避免過度複雜化
- 定期檢視:每季評估工具的實際使用效果
真正的高效能,不在於看起來很忙,而是清楚自己該做什麼、為何而做。掌握這7個秘訣,你將發現工作不再是時間的拉鋸戰,而是成果的累積遊戲。真正的高效能人士,從來不是因為工作時間最長,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讓每一分鐘都產生最大價值。以有掌控感、不過度消耗的節奏,聰明完成工作。
我認為最影響我的工作效率的因素是
------------------------------
我是 vocus 官方主題專家——老查,歡迎追蹤、加入我的沙龍!
💡 vocus 近期主題活動
💡 想成為官方主題專家?歡迎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