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銀行」與兒童金錢教育(五):盜領案與轉賣事件帶來的啟發〉2025-09-15
在前一篇文章裡,我們聊到一些校園幣實施時需要考量的問題,包括計畫經費從何而來、可能對教師造成怎樣的影響等。但除了這些「校方實施」面向上的思考外,我們也能透過書中提到的其中兩個「重大事件」,觀察與思考這類金錢教育對孩子可以帶來哪些練習,又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重大事件一:文林幣盜領案
在《我在國小裡開了一間銀行》中,賴老師記述了幾個文林幣施行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其中一個事件是「文林幣盜領案」,在某一年開學一段時間後,學務處接獲高年級學生通報,他們班有一名同學最近突然表現得特別闊綽,經常到柑仔店購買大量零食請同學吃,甚至私下說要送錢給心儀的女同學。
因為這位同學並沒有什麼讓他能夠突然獲得大量文林幣的特殊表現,賴老師緊急調閱了銀行系統的帳戶紀錄,才發現該同學的帳戶從暑假開始,就出現多筆異常的金流。
在詢問釐清之下,該名同學坦承自己在放假前,意外從擔任行員的同學那裡得知登入系統的帳號密碼,便在假期之中用家中電腦登入,將本來沒有被發放出來的文林幣,直接轉入自己的帳戶。
之後,老師們除了收回剩下的「贓款」、提升銀行資安外,也向這位同學說明了「盜領金錢」的嚴重性,並讓他透過打掃校園、協助資源回收等「愛校服務」來償還那些已經被他花掉的文林幣。
重大事件二:校園轉賣事件
另一起重大事件同樣是從「不合理的大量消費」開始被注意到的,有一名相對文靜的同學,被發現在柑仔店大量採購零食飲料,拿回班上轉賣,並從中賺取利潤。
在實際與該名學生晤談後,賴老師得知,事件的起因是從幾名愛打球的高年級學生開始,他們雖然想要柑仔店的商品,但既不想排隊,也不想浪費下課寶貴的打球時間,所以請這位文靜的同學幫忙代買。
幾次幫忙之後,她想說既然都要去買,乾脆直接幫所有想買東西的同學統計數量,就可以一次買齊。看到這麼方便的服務,更多同學自然而然也想委託她代買,她才開始收取手續費,一方面以價制量,一方面自己也能從中得到一點收穫。
在得知事情的經過之後,校方並沒有禁止或處罰(因為她實際上也沒有違規),相反的,賴老師決定將她延攬到柑仔店,協助設計商品的銷售與折價方案,讓她的「商業頭腦」可以有更豐富的發揮機會。
事件帶來的啟發與思考
在銀行盜領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金錢教育的另外一個重要面向,也就是「不害怕學生犯錯」,而是讓學生在可控的、安全的範圍裡面犯錯。無論是在什麼場合、什麼階段,盜領金錢通常都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
然而,由於這個孩子盜領的事沒有真實貨幣價值的文林幣,實際上並沒有真的造成任何人嚴重的財產損失。學校能夠及時提醒他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在付出最小成本的情況下讓他得到這個經驗。這是這類「模擬遊戲」的意義。
除了像這樣的事件之外,包括「買錯東西」、「浪費錢的懊悔」也同樣是每個人在初次掌握自己的金錢時,可能會犯的錯誤。如果他們能在校園幣的使用中得到這些經驗,以後就不必用真金白銀來換取昂貴的教訓。這種容許錯誤發生,並將之轉化為學習資源的作法,是教育很重要的一面。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去思考,為什麼這名孩子會想要盜領?以及他盜領到錢之後為什麼首先是用來請客跟贈與喜歡的對象?這裡面可能隱藏著更多他沒有被滿足的需求。譬如人際上的不足、或希望被同儕肯定與需要。在告訴他盜領的嚴重性、陪他思考如何歸還之外,這些人際上的輔導,也是教育中不應該忽視的一面。
而在轉賣事件上,其實發起「代購」的孩子並沒有犯任何錯誤。相反的,她不只幫許多人解決了麻煩,也反映出學校在制度設計上的不足之處。此外,她收取手續費的做法,也是她對於學校「用勞務換取校園幣」模式的一種舉一反三。
雖然這樣的模式可能會讓校園幣的機制愈來愈脫離原設計者的掌控,但就像賴老師一直強調的「貨幣信心」與「自由支配財產」等原則,如果同學之間也可以合理地應用這種機制,或許能夠讓他們學到更多社會上金錢運作的原理。
在看完這一整個校園幣計畫的方方面面之後,在後續的文章裡面,我想再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這個制度能為校園以外的我們帶來什麼啟發?作為家長或教育者,我們可以如何進行兒童金錢教育?甚至重新思考家中工作與資源分配等更廣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