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銀行」與兒童金錢教育(三):領到「薪水」之後,可以用來做什麼?〉2025-09-13
在先前的文章裡面,我們提到了文林幣制度的一些優勢,譬如其作為薪資,所以可以更著重於孩童的「付出」而非「成果」。但如果要讓它真的成為一個有別於「好寶寶章」的真實報酬,那就必須要讓它有地方可以使用,才能真正實現其作為「貨幣」的價值。
用「柑仔店」確保貨幣價值
為了讓文林幣真的成為一種「貨幣」,賴老師除了需要擔任經濟體中的「央行」與「中央政府」之外,還扮演了「市場」的角色。他在學校開設了販賣文具、零食、書本等商品的柑仔店,讓學生可以在時間較長的大下課裡可以消費手中的文林幣。
賴老師指出,這個柑仔店的存在以及商品的訂價對整個計畫至關重要。你必須讓商店內的貨品售價合理,且真的對孩子有吸引力,才能維持「貨幣信心」,不會變成只是長得像紙鈔的榮譽卡。
同時,賴老師也希望商品能夠展現出學校的價值觀與教育目的。所以雖然文林幣與台幣有一個大略的比例對應關係,但貨架上的書籍、文具,往往會比校外來得便宜;零食、飲料則會顯得相對不划算。讓孩子在保持自由選擇的前提下,能用更低的成本獲得受到鼓勵的獎勵。
一旦這些標好售價的貨品擺在孩子面前,他們就要自己權衡自己要不要買、要買什麼。零食可以滿足口腹之欲,但比較不划算;文具比外面便宜,但好像也可以回家後讓家長買給自己;花了錢可以享受、但存款就會變少……,各種想法在孩子的大腦裡拉扯,因為這是他們透過在校付出「自己賺來」的,所以往往會比花家長錢時更加猶豫、更願意精打細算。
然而,「金錢」的使用並不只有「享受」和「存起來」兩種可能,當孩子認識到這些貨幣--以及讓自己得到貨幣的付出--的價值後。文林幣開始展現貨幣的另一種價值與用法:你還可以以此為媒介,主動照顧其他人。
利他與分享:除了消費與享受,金錢還能做到其他事情
從文林銀行成立的第二年之後,學校每年規畫了一次利他性質的「助人計畫」,譬如認購文具組捐給受到風災重創的紅葉國小、購買回頭書來幫台東阿美族部落的「行動圖書館」更新書籍……
在這些活動中,學校鼓勵學生捐出自己辛苦賺來的文林幣(也因此只能是文林幣),讓他們能夠體驗這種「用自己努力存來的資產幫助別人」的感覺。雖然這些文林幣本身並不真的具有那些價值,但當社區人士與企業聽說了學校的計畫與學生的助人心意後,也贊助了實際的資金,讓這些計畫得以實現。
而除了這些校方專門設計來讓孩童體驗「利他」的計畫外,書中也談到了像是學生存錢為媽媽買母親節禮物或生日禮物、班上同學集資買大娃娃送給經歷喪親之痛同學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裡面,孩子主動選擇將自己賺來的錢用在其他人身上,而非僅僅照顧自己的欲求。也讓我們可以比較放心,校園金錢教育不見得會把人變得功利,也可能為孩子賦能,讓他們知道自己也可以照顧身邊親友,或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同時,最重要的事情是,無論你要利用這些貨幣照顧自己的需求還是幫助他人。孩子都在練習支配自己的金錢,練習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選擇。
在談論完「文林幣」的主要理念與架構之後,在接下來的文章裡面,我會稍微談論一些技術上與實務上、實際發生過或可能發生的問題。思考我們能夠從文林銀行的故事中得到哪些啟發,以及如何把這些經驗帶到其他教育環境與家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