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銀行」與兒童金錢教育(二):「貨幣」是否讓人變得功利?〉2025-09-12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文林幣」作為「改良版」的獎勵制度,對比其他校園常見獎勵制度可能有哪些優勢,但也提到了這個規劃中存在著「獎勵與金錢掛勾」這一容易產生爭議的特點。以下,我們會從文林幣的另一個意義出發,嘗試思考、回應這些可能的爭議。
用貨幣獎勵學生是否涉及非法雇用?
無論是書中還是紀錄片裡,都呈現過部分家長對文林幣制度的劇烈反彈。其中一名家長質疑這種「老師讓學生做事,然後發錢」的行為涉及雇傭關係,有違反勞基法的疑慮,認為之所以其他學校沒有這麼做,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不可行。
在諮詢熟悉教育相關法規的人士與律師之後,賴老師確認了當前的運作方式並未違法。不只因為該學校並非營利機構,更因為文林銀行制度下各種付出、獲得與消費,都是基於「讓學生嘗試與體驗金錢實務」的教育目的,而不是真的「聘用兒童從事勞動工作」。
換句話說,雖然文林幣看似是學生的「工作所得」,也的確具有交換的價值。但它的性質其實更像是大富翁的紙鈔或線上遊戲的金錢,是僅在這個遊戲中有價值的遊戲幣,它的貨幣性質真實存在於遊戲中,但也僅存在於遊戲中。
所以我們接下來需要問的問題是:這個遊戲值得玩嗎?對孩子而言,究竟是讓他們對金錢有更清楚的認識?還是讓他們變得過於功利、甚至變得「沒錢的事就不做」?
練習將金錢納入思考
事實上,在當前的課綱規劃中,其實有包含所謂的「財金素養」。但在現行的學科規劃與考試制度下,相關的內容可能只能散見於各種學科的角落裡面,譬如數學課會有利息、百分比的計算、社會課可能會有一些社會相關制度的介紹,但很難有真的讓孩童模擬體驗的機會。
在這個意義下,文林幣的設置提供了一個讓孩童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練習自主使用金錢的機會。並透過各班各自的發放制度,讓孩童有機會體驗「從自己的付出得到收穫」的工作邏輯。
這個時候,有些家長就會擔心,這種制度會不會讓小孩產生「什麼事情都能標價」的想法,或者根據學校的經驗,回家也要求父母做家事要給錢。但其實,與其說「模擬工作領薪水」讓他變得功利,這件事情的真正意義在於:讓他知道世界上有這種對價關係的模式,並開始將金錢納入思考。
透過思考這個問題,無論是實際地「為了報酬接下工作」或「爭取自己工作的報酬」,這種體驗都讓他們有機會對於大人工作賺錢這件事產生多一點理解。
為什麼要求孩子無償做每一件事?
就像我們多數人不會從拿到第一筆薪水後就變得只在乎錢,沒有實際生活費壓力的孩子更不會。我們反過來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師長會希望孩子完全不考慮「報酬」,總是理所當然地要求孩子無償服務?
譬如幾個月前,社群上出現過「為什麼學生要打掃老師辦公室、幫老師丟垃圾?」的討論。有些人認為,打掃會使用到的區域還說得過去,老師自己把辦公室弄髒,為什麼要學生打掃?
當然,我並不是說「學生絕對不能打掃辦公室」,問題在於,有太多人理所當然地認同這樣的做法。他們認為學生本來就應該要聽大人的話,掃外掃區的制度行之有年,辦公室也是學校的一部分,學生就應該乖乖去掃。
但實際上,這個說法根本說不通,學生去學校是為了上課、學習、認識不同的人。如果「打掃」沒有教育目的,除了讓學生保持自己座位和常用區域的整潔之外,學校根本不該理所當然強制學生打掃。
真正的尊重是溝通說明,並給予充分選擇
我認為真正尊重孩子的師長,不應該假裝世界上不存在金錢與對價關係,用大人的權威把你想要孩子做的事情,強行說成是他需要無償負責的工作。真正的尊重是真誠地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他們幫忙什麼。
用理由向他們說明哪些事情他們需要負擔一部分(譬如,家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工作,你也是家中的一份子,你也需要共同負擔),而不是一邊強迫他做,一邊還批評他「不要那麼功利」。
至於其他只是我們希望他們做的事情,我們也要誠實且尊重地告訴他們,他們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做。「兒童金錢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讓孩子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將金錢報酬當作其中一個考量點。
但如果要讓這個教育更完整,除了「獲得報酬」,還需要讓這些獲得的金錢能夠被使用(這也關連到賴老師相當強調的「貨幣信心」)。在接下來的文章裡面,我們會從「文林銀行」計畫的另外一個部分「消費與助人計畫」,進一步討論「如何讓孩子練習使用金錢?」、「希望他們在這些練習中學到什麼?」等問題。